【主日講道】神聖的接待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丙年讀經)
讀經一:創十八 1 ﹣ 10 ∣ 答唱:詠 15 ∣ 讀經二:哥一 24 ﹣ 28 ∣ 福音:路十 38 ﹣ 42
良朋共聚,把酒言歡,圍爐共食,東西文化有之。我們作為基督徒,在團體內彼此分享的,難道就只有吃喝玩樂這類皮毛小事?
天主喜歡人慷慨
舊約有不少地方記述以民款待客人的紀錄。他們的舉措,除了因為是祖先遺訓外,也源於他們對人有慈心。
讀經一紀錄亞巴郎一家人接待天神的經過。當亞巴郎得知有客人路過,就立即從家的帳棚門口跑了出去迎接陌生的客旅。不止給他們歇息,更倒水供他們洗腳,待他們安頓下來,全家上下就總動員,去備辦一席豐盛的食物,自己則侍立在旁,形同差役,等候主人呼喚。
以民不常遠行, 即使遠行,也要大事周章。他們要準備充分,也只不過是預備幾天行程的物資,如果是長途的,就不得不沿途靠人接濟。以民接待旅客,是美德,是救人免於困苦的善行。你接待他們,等同救對方一命。
亞巴郎接待這三人,大概不是預知三人是天神身分而去討好,他純粹因為體會到別人有困難,就願意回應別人的急需。亞巴郎的熱情純樸,天主欣賞,結果他得到天主的垂顧,得到天主所預許的子嗣。天主就是喜歡人的純樸慷慨,願意為受苦的人挺身而出。
真正的接待
福音中記述瑪爾大、瑪利亞兩姊妹接待耶穌的故事。這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瑪爾大秉承以色列人接待旅客的傳統,熱情地為耶穌準備食物,要好好款待他;瑪利亞則坐在耶穌旁邊,聽他教導。兩姊妹其實都表現出願意接待客人。耶穌沒有否定姐姐的辛勞付出, 不過他更欣賞妹妹瑪利亞的接待。
耶穌以辣彼的身份駕臨這對姊妹的家。姐姐瑪爾大盡了款客之道,本無不妥。妹妹瑪爾大坐在耶穌身旁,留心聆聽教導,換來姐姐的埋怨,卻得到耶穌的稱許,原因很簡單,因為妹妹更好表達出接待辣彼之道。
以色列人的傳統就是:當辣彼來到這一家,家庭成員應全心全意、用心去聆聽教導。他們相信, 就連這個辣彼身上的塵土都帶著智慧,他們應該將他身上附有智慧的塵埃也全部吸收。妹妹瑪利亞坐在耶穌身旁,正好表達她渴望從耶穌身上學習更多。她的表現, 更得到耶穌欣賞。因為人子來,就是要讓人認識天國的喜訊。
我們其實跟姐姐瑪爾大,沒有多大分別。我們就是經常錯誤理解接待耶穌的真義。耶穌要我們弟兄姊妹間彼此相愛,結果是怎樣?就是相愛不成,反而經常彼此嫌棄,互相爭鬥。在善會服務,本來是藉著小小的行動,成員一同讚美天主,讓人從我們的行動,看到天主的慈愛和美善。可惜我們花盡心思,去顯出自己的大能, 耀武揚威,把人比下去,才覺滿足;將天主放在一旁,就在所不計。
你真心去接待耶穌,就是願意接納那最弱小的肢體,與他同行。厄則克耳先知描述慈善的牧人,會去尋找自己的羊, 「失落的,我要尋找;迷路的,我要領回;受傷的,我要包紮;病弱的,我要療養;肥胖和強壯的,我要看守。」(則三十四16 )我又可有先知所描述的情懷, 接待我們的近人?
總結
這段日子,我們生活的社區相當躁動,大家對政府、市民的表現各有不同解讀和評價,也有不少教友對神長們應否參與討論、道理中應否涉及政事、甚或應否參與行動,各執一辭。結果引發沒完沒了的辯論,誰是誰非,莫衷一是。
基督徒要祈禱,尤其是在迷茫中更要祈禱。當我們仰望至聖所(Sanctuary) 內的十字架,聖體櫃內的耶穌聖體時,請別忘記,至聖所本解作避難所,那裡給人保護和安慰。祭台下藏有殉道者的聖觸, 是要提醒我們,主耶穌和歷代聖人,為教會願意傾流熱血。他們的犧牲和安慰,是面向群眾,而非隱沒,與世隔絕。所以, 當你見到你的兄弟姐妹,願意接待一個受傷的小子、為弱小者發聲時,請別大驚小怪。因為基督徒的召叫,本來就是這樣。天主保佑。
- 主日講道由慈幼會張心銳、道明會左旭華、香港教區黃君右及耶穌會黃錦文四位神父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