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為社會修補心靈創傷
香港社會因修訂逃犯條例事件而深受傷害。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最新公布的研究指出,近兩個月疑患抑鬱症者的比率攀升至近一成,這猶如「疫症」般蔓延。
現時,社會各方都在致力修補創傷:教會內的天主教身心靈關顧小組舉辦連串活動,關顧不同群體身心靈的需要;明愛及坊間社福機構即時加強輔導熱線服務;亦有信徒社工主動去關心青年,聆聽開解他們。
然而,這些創傷纏結著市民長久以來不同的傷痛,若眾人無法攜手同心解決問題的根源,補救工作仍是杯水車薪。近日所見,這些傷口有來自青年苦於徒勞無功:他們的學習和服務熱誠不比前人少,卻被批評「一代不如一代」;另有來自警民對立,政治問題被指轉移到警民衝突之上。
面對此傷痛縱然決心承擔,想盡辦法修補,仍於事無補,在失敗沮喪之際,自會陷入失望鬱結、憤恨不平情緒中。事實上人的能力有限,如此境況下再無法因循理性態度來解決,在輔導之外,為信徒來說,要從超性角度開展,找到生命的主,交託信賴,讓聖神轉化、帶領,才能於克服傷痛的過程中結出良善與平安的果子。
福音中撒瑪黎雅人的慈悲善舉,是基督徒照顧這些受傷者的模範。撒瑪黎雅人不帶顧忌為傷者包紮,以憐憫慈悲的心在傷口注上油與酒,於包紮後請店主好好照料傷者。撒瑪黎雅人療傷的方式,提醒我們當把握時間安撫別人的傷痛, 而教會團體內的陪伴與導引,有如在客店內的照料,讓人在傷痛中整合身心靈,重拾生活方向;聖事的滋養,則好比油與酒對傷口復元的助益。
教會以同理心照料傷者的過程中,可幫助眾人辨識社會現況,以愛德與望德看待挫折,跟自己和別人修和,重新找回內在的平安和喜樂。然而,修和的核心在於寬恕,而寬恕的能力來自天主,故此要從祈禱中尋求力量和幫助。故此, 治療者與人共渡苦難時,必須要祈禱,才不致於身心疲乏。且謹記主的話:「我們互相寬恕,如同天主在基督內寬恕了我們一樣。」(弗四32)
與此同時,面對僵持的困局,我們也不能把社會問題單視為情緒疫症,恢復公義依然是治本之道。解困良藥正如社區「連儂牆」所寫所求:自由、民主、公義。這個暑假,讓我們響應教會的呼籲,於週五守齋祈禱,並藉克己與愛德的行動,培養如撒瑪黎雅人般慈悲憐憫之心,陪伴、聆聽和包紮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