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斟字酌】「番」和「蕃」(三)

期數
3937
刊登日期
2019.08.02
作者
秦思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8 月 04 日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前兩期曾說過, 「蕃」, 粵音讀「煩」;字形从「艸」从「番」,「番」也是聲符。「蕃」,《說文解字》說:「蕃, 艸(草)茂也。从艸,番聲。」可見「蕃」的本義指草木茂盛,後來給引申解作滋生、繁殖、眾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意謂同姓的婚姻,子孫不會眾多。

「藩」,是遮掩車子四周的帷帳,也可寫作「蕃」。《睡虎地秦簡》126-127:「車蕃(藩)蓋強折列(裂)」,意謂車子周圍的布幔和車傘,常會斷裂撕破。

「蕃」又是我國古代西方邊境少數民族的通稱,在周朝時已有這樣的稱呼。《周禮.秋官.大行人》:「九州之外,謂之蕃國。」唐朝時,吐蕃與中原交流頻繁,唐文武孝德皇帝樹立了「唐蕃會盟碑」,用漢語和藏語記錄盟約。又在廣州設立「蕃坊」, 供外國人聚居,內有「蕃市」供外商交易, 「蕃學」供外人子弟入學。

古代藏族在今天的西藏建立了地方政權,名叫「吐蕃」,但這個「蕃」字要按照藏語音譯來讀, 讀作「播」。今天的「吐蕃敦煌石窟」,仍留存著在公元八、九這兩個世紀,吐蕃佔領敦煌時的珍貴佛經和壁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