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要犧牲香港人意願
研究古代人類學的學者李維史陀(Claude Levi- Strauss)曾引用古代兩部族以交換婦女作停戰籌碼為例子,指出接收一方可任憑處置那些婦女。更有其他學者發現,某些部落甚至會把族群中弱小的無辜者交換作犧牲品,以消解夙怨並阻止整個族群裡的暴力蔓延。而這些族群,永遠不會設身處地考慮到這些受害者或被用作交易的人的感受。
目前香港人也仿似成為交易的犧牲品。自鴉片戰爭,香港已被視為中國與英國交戰之中的抵押品。當香港回歸中國後,歷史好像仍舊不斷循環,不少人認為被犧牲的,就是香港人的意願。
歷史上,這些移交協議其中一大錯誤,就是不容許受害者發聲。在主權移交的過程中,香港市民可能僅是文件中的一個名詞,香港只淡化為一個地方名而已,只是中英雙方談判中的一個城市。難怪,中國與英國之間就香港前途達成聯合聲明,當年也有不少人指漠視了香港人的意願。
香港近期持續的抗爭,源於近年意願常遭邊緣化的香港人,要重新彰顯自己被扼殺的聲音。它不應僅僅被視為是反對修訂《引渡條例》這單一議題,更好說它是出於港人保護核心價值這心願。
為強調這些行動不合法,政府以「暴動」去定性六月十二日抗爭,但與外國的暴動相比,有高質素公民意識的香港市民所作的抗爭井然有序,它們若被定性為「暴動」,實在令人無法接受。
但要小心的,是既得利益集團正設法混入抗爭場合,並針對一般人怕事的心態,不斷混淆視聽,以「暴行」去抹黑抗爭者,稱他們為「暴徒」,若香港市民被這種手法嚇倒,便正中下懷。
局勢發展至今,很大程度由於有一群人,主張香港要快快與中國內地融合。這些團體及其背後領導者的背景,確實值得留意;若關乎香港人的利益,便應一起開誠共商一個合理合適的方案。
民意不能單單壓制。若把墓園的死寂詮譯為和平,實在是一大錯誤,它只是標誌著死亡,絕非和平。真正的和平不是靜默不發聲,而是每一位市民的安全與自由也獲得保障。
事到如今,特區政府可做的方案,是如實代表市民的意願施政, 因為沒有人們的同意,政府便沒有權去管治;政府亦不能只在取悅少數人利益的情況下施政,更不應以犧牲他人的利益,作為管治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