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向晴軒心命種籽計劃 ——心靈創傷工作經驗分享會暨傳承典禮
明愛向晴軒自二○一六年起,推行「心命種籽:心靈創傷社區支援計劃」,以提高大眾對創傷的關注,亦為經歷創傷的人士提供協助。該計劃於七月四日在石硤尾彩龍大酒樓,舉行「傷霜」——心靈創傷工作經驗分享會暨傳承典禮, 總結心命種籽三年來的工作經驗,並邀請天行家人心靈互動協會專業臨床總監張包意琴博士,就「從家暴死亡威嚇到自我療癒」分享,及與心命種籽的同事對談「從代代傷傳到代代霜 」。
分享會上,明愛家庭服務總主任林綺雲致辭時說,心靈的創傷是不能看見的,而藉心命種籽接觸到許多心靈創傷的人。她並指出,獲公益金的資助,此計劃得以延續兩年,幫助心靈受創的人。
社會福利署家庭及兒童福利科家庭暴力組總社會工作主任李金容,指出服務重要是強化人的心靈,使人能自我療愈,「因為不管使用了多少乳霜,傷痕都總會留有疤痕。」她說,人大多有自愈能力,有時只需外界幫忙,便能快速痊愈。
在分享會上,參與者收到兩張以感溫油墨印製的明信片,明愛向晴軒中心督導主任吳子樂藉此指出,心靈的傷不易被看見,亦不易被接受, 「需要一點溫度才能看到心靈上的傷」。
與身體聊天 醒覺自身傷口
擁有四十年臨床經驗的張包意琴分享中,指出為男士受害者,語言上的虐待較多。她說一名結婚十年的男士,經常被太太罵,內容甚至包括家人「廢柴,你全家都廢柴。」這位男士因結婚時承諾,要讓太太生活得好,而覺得提出離婚便是不守承諾。所以他說自己過馬路時不看路,說服自己「我是被車死,不是我遺棄太太。」
張包意琴說,婚姻許多時就像出現了錯亂的紅綠燈,使人出現「走」與「不走」的處境,張說,受害者會有自我規條,例如「百世修來同船渡, 千世修來共枕眠」,「要修千世才與他成為夫妻,我怎能這樣就放棄?」而這些自我規條,就令人不斷反覆想「走」還是「不走」。她指出,生命就在治療與受傷之間成長,應要停下來與身體聊天,醒覺自己的傷口。
受傷的醫治者 使傷痕成為祝福
在對談環節中,張包意琴與學校社工林美娟及明愛向晴軒危機輔導員劉翠怡,反思助人專業如何成為受傷的醫治者。擔任學校社工二十年的林美娟,接觸經歷家庭糾紛、或父母離異的學生時,感覺「好像自己的兒時」,所以明白學生的痛、被忽略與無助。她說在最初十年作為社工, 接觸這些學生個案時,會頭痛、失眠及發夢。
但她認為自己的傷口,成為了別人的祝福, 在交談中能「多幾分的明白,多幾分的接納」。林姑娘說在與傷者接觸時,亦是在彼此帶動,在別人的傷內,處理自身的沮喪。在二十年的學校工作內,林姑娘亦看見不同家長的需要,感謝家長對社工的信任,使能進入他們的生活,彼此陪伴與關心。
劉翠怡姑娘在分享一個個案時說到,一名五十多歲的女士經常被同居的男朋友索取金錢。如果不答應, 這位男士便會傷害自己, 「以頭部撞牆, 甚至以玻璃割傷自己」作威嚇。在與劉姑娘的一次面見中,這位女士回憶經歷時,突然表現得十分驚慌,「整個人都在顫抖,念念有詞說:『不要傷害我,不要過來。』」她說看到男朋友在外面,並要傷害她。
在到醫院途中,這位女士開以掌心擦拭這兩張以感溫油墨印制的明信片,會出現字句。
始恢復意識,並說因為媽媽病了, 希望在最後一刻都能陪在媽媽身旁, 所以不希望入院。劉姑娘該刻心裡便有所掙扎, 一方面認為這女士應入院休息,但另一方面又明白她希望陪在媽媽身旁。
張包意琴藉此個案,說可以以急救方法, 「一同脫鞋,牽著手在房間內走動、彼此牽手, 一起呼吸、喝冰水」,讓當事人清醒過來並作出決定。她說社工作為同行者,不是為人作決定, 而是幫助他作出更好的選擇。
活動中,明愛向晴軒高級督導主任王翠珊說心命種籽的其中一個重點是代代相傳,而活動選址在酒樓,是因為上一代與下一代在酒樓會有較多互動經歷。當天活動除了備有點心,亦設有展覽區,展示多款歷年創作的明信片及小本子。而回應近期反修訂引渡條例運動,展覽區中放有兩塊布,讓參加者在布塊上寫上傷痕和療傷方法, 並釘在布上作分享。
心命種籽
心靈創傷社區支援服務計劃
- 為因創傷經歷而受困擾人士,提供個人輔導服務;
- 提供不同小組活動及講座,加強社區對心理受創人士及其家屬的支援及教育;
- 為學校、教會、社會服務單位及其他團體提供講座及工作坊,促進對危機與創傷的認識,讓有需要人士及早求助;
- 成立心命種籽教研學院,提高不同專業人士對創傷的認識,使能對不同個案有更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