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崇校長柯財權榮休 致力培養學生探究精神
(本報特稿)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柯財權校長於八月底榮休。他從事教育工作三十七年來,致力培養學生喜愛學習和探究的精神,並從日常生活著手,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尋求知識的樂趣。
柯財權校長八月二日對本報說,退休前能服務一所天主教學校,讓他看到「每一個學生都是美善,可教及受教的,只要有合適的平台和足夠的鼓勵,學生便會完善自己」。
信徒柯財權一九八二年取得香港大學理學士後,在一所津貼中學任教化學十年,九十年代轉職到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從事科學教師培訓及教育研究,參與教育署(現教育局)的課程發展和考試評核等。
服務港大期間,他曾有兩年前赴澳洲攻讀教育博士,在當地進行研究及教育,他說當地中學生會申請「Gap Year」(空檔年),學生這份主見,啟發他返港後愈加因才施教,讓學生愛上學習。
可是,礙於大學教育環境轉變,令他難以專注師訓及發展方面的研究,最終他放棄其博士論文及辭任助理教授,返回前線教學。
一九九九年他在港島一所新落成的中學任教, 他說在大學工作過再重返中學工作,讓他「更能掌握到學校教育是甚麼」;他二○○五年轉到馬鞍山聖若瑟中學擔任副校長,至○八年升任校長;二○ 一一學年轉到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擔任校長至本年榮休。
九十年代,柯財權的學生中有的父母離異,有的更親眼目睹父親因犯事被捕,在無人照顧下難以專心學習,「我更需要鼓勵他們最少讀上中三,當他們考上會考,心智也較成熟去面對前路,不致被家庭背景所影響」。
他善用教學方法,去幫助學生投入學習,故此早於三十多年前在化學堂,要求學生進行專題研習,由學生命題、設計及做實驗、分析成果及撰寫報告;他又鼓勵學生以互動模式及小組討論。他在西崇服務時,經常儲存附近相熟海鮮檔檔主保留給他的貝殼,以化學知識教學生在殼上設計字形, 「在殼上畫上字形,並加上保護層,再把殼浸醋, 造成侵蝕效果,有保護層的字則保留,有如在貝殼上刻上字」,帶來「碳酸鈣」的原理。
連結學校與社區資源 實踐天主教全人教育
柯財權校長認為,學校應為學生建立不同的平台,使他們在不同的品性、能力與範疇上有所發展,因此他在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服務期間, 結合西貢社區不同資源,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學習。
就如該校於二○一六學年推出「家在西貢,學於西崇」項目,把各學科包括中、英、數、科學、人文學科、宗教、體育、藝術與西貢的社區資源結合,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並加強對社區歸屬感。
此外,該校於三年前成立「西貢崇真科學中心」,培訓學生成為「科學大使」,並飼養馬蹄蟹,對外分享保育心得;同時延展心靈教育,滋養學生的身心靈成長,這計劃在該校至今已踏入第十年。
發展長跑運動 培養學生堅毅精神
柯財權任內,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於四年前由體育科及成長組教師發展長跑項目,先邀請學生到北潭涌長跑,後來推薦參賽,學生最初由「志在參與」的心態,到現在每次比賽也贏得多個獎項。剛於五月,該校十八位學生到日本沖繩環島長跑,六天跑完一百七十公里。柯校長認為, 「長跑訓練學生的耐力及個人目標,培養個人的性格與信心」。
兩年前,柯校長也開始長跑,更陪同學生一起跑十公里賽,他練跑期間會於早會向學生分享進度,「由開始跑完三公里,到七公里,以至完成十公里時我更向學生說:『我已經跑到了!』全校學生拍掌歡呼」。
回顧過去,柯財權校長為自己能在各方面成長而感恩,他說由初入行不懂教書,直至擔任科主任、副校長、課程發展、考試評核、大學學者,後來到新校又從班主任做起,最終擔任校長,而天主好像要讓他藉著累積不同的工作經驗,好能更深入明白學生的成長需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