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響應「特殊傳教月」

期數
3946
刊登日期
2019.10.04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0 月 06 日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教宗本篤十五世(1914-1922)於一九一九年頒布《夫至大》(Maximum Illud)牧函。現在,教宗方濟各希望教會銘記這位與別不同的「傳教教宗」,因為他具備先知眼光,強調教會需要土生土長的主教、司鐸和修會人士,以及有必要重建教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傳教工作。為了慶祝這份意義重大的傳教文件頒布一百周年,教宗方濟各早前呼籲全體教友一起在本年十月慶祝「特殊傳教月」,主題是「受洗者和被派遣者:基督的教會在世界傳教」。

這個主題為現今的「受洗者和被派遣者」有甚麼意義呢?受洗即負起傳教的使命,它提醒我們要重新檢視自己在洗禮時所作的承諾。而今天教會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分辨及回應,為教會本身以至它以外的使命。

今天教會生活主要聚焦於照顧前來教會的人,但信徒同時也需要帶領人前來教會。教會樂於照顧已經身在教會的人,卻似乎不大熱中於主動傳教。

美國神學家羅爾海瑟神父(Ron Rolheiser)就教會這個需要振興的傳教精神,提出了一些洞見。今天的教會提供很多的靈修和禮儀服務、數不勝數的愛德工作和慈善項目、世界級教育機構和健康護理設施;然而,教會卻面對著自身人口老化的殘酷現實。

香港天主教會每年平均有近三千名成年人領洗,這是足以自豪的地方。可是,這些近年領洗的新教友中,未必每位都勤於參與主日彌撒。與此同時,不少定期上教堂的教徒,卻從未必感到這情況可能與他們有關。

儘管教會擁有熱心的天主教徒,也有美好的禮儀、具感染力的講道與音樂、活力充沛的信仰團體,以及美觀的教堂,但是,我們的教堂能否展現應有的活力?我們不禁需要反思:我們要傳承何種面貌的信仰給自己的孩子? 

即使教會內有這麼多美好的事情,我們某程度正在失去優勢。危機未必在於堂區活動、禮儀或神學,而可能在於教會的傳教幅度。早期教會的宗徒和昔日的傳教士都熱衷於成立團體。可是,今天的教會是否仍具備這些開拓者的初心?

在這一點上,教宗呼籲全體教徒要超越個人信仰的事情。每位受洗者不僅是基督的門徒,更是基督的宗徒,要把福音帶到坊間去,讓眾人看見天主的面容,特別是向窮人和邊緣人士彰顯。

現在最殷切需要的是甚麼?我們需要為我們的家庭成員,並在各自的家庭裡當傳教士,並非一定要在遠方的國家。我們亦需要在鄰里間和工作場所當傳教士。不少人仍未準備好在世俗社會談論信仰,然而我們正正需要在這個世俗化的世界裡當傳教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