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第一場社區對話之後

期數
3946
刊登日期
2019.10.04
作者
李緹瑩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0 月 06 日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與部分主要官員於九月二十六日晚上七時在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出席首場「社區對話」。新聞公布表示「社區對話」是一個公開對話平台,目的是走入社區,邀請社會各階層人士向政府表達意見,以探討現時社會不滿及尋求解決方法。第一場社區對話由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籌備,以抽籤方式抽出一百五十人,政府表示共有超過兩萬人報名,選中機率約為一百三十五份之一,當晚有十幾名市民配戴口罩出席。政府要求中籤者及傳媒不可攜帶可能影響活動、或對在場人士造成滋擾和危險的物品進場,包括雨傘、防毒面具、頭盔、旗幟與橫幅入場,所有人進場需先通過安檢。

在兩個半小時的對談中,共抽出三十位市民發言,分五輪發言,每輪市民發言完畢後,由行政長官及有關官員以綜合方式,一次過回答有關市民提問。發言的市民固然有來自立場不同的市民,根據明報統計,十二名市民均明確促請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當中大部分人認為監警會為「無牙老虎」、未能作任何實際行動; 亦有發言者質疑,監警會至今收到大量投訴,處理難以追上投訴速度。另有市民建議重整香港電台、應設國民教育同時,亦認為很需要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並建議委任退休法官調查「暴動」原因,包括調查議員有否參與,以及警察做得不合理之處。行政長官對於眾人關注項目,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回應並不正面,重申應由監警會調查。對市民其他訴求,也沒有正面的回應,只是提出她需不斷溝通對話, 冀加深市民諒解,在欠缺信任下找出路。

明報訪問了五位參與市民對「社區對話」的評語,普遍都覺得不是對話,只是答問會,當晚和市民預期的對話明顯有落差,最令人失望的是行政長官對首場「社區對話」滿意,並承諾會繼續和市民對話。第一場社區對話之後,市民對行政長官如何理解問題,有更真確的了解,對話的大門其實沒有打開。筆者相信市民對政府仍存有一絲希望,要不然,也不會有兩萬人申請參加,市民仍然希望政府只是看不見,而不是容許警察濫捕;市民希望政府盡快能撥亂反正,回應五大訴求。

最近,在反修例的運動討論中,也有朋友嘗試把香港的情况和去年法國黃背心運動作出比較。馬克龍也有嘗試展開「對話」,單人匹馬會見約六百名市民。同樣是會見地區人士,馬克龍足足對話了七小時,他在過程中逐一回應地區人士關注的議題。固此,筆者希望行政長官完成第一場「社區對話」後,能聆聽及採納市民對「社區對話」的意見,和市民來一場真正的「社區對話」。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