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委會「明日大嶼」祈禱會呼籲信徒關注人工島影響

期數
3946
刊登日期
2019.10.04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0 月 06 日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本報訊)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九月十八日晚在添馬公園海濱,舉辦絕望中的希望祈禱會,與信徒為「明日大嶼」填海所引申的生態問題祈禱,同時反思這人工島項目對社會及環境的影響。

此活動為「受造界時期」系列之一,由方濟會正義和平組和天主教大專聯會等合辦,期望讓教徒思考人工島對香港生態及未來發展的影響。逾六十位參加者一同詠唱,及對念方濟的《太陽歌》(造物讚)。

分享嘉賓之一、夏志誠輔理主教指基督徒關注「明日大嶼」,不只是出於個人或經濟考慮,更是為著其他同樣由天主所創的兄弟姊妹。

他說,生態遭受破壞後,情況難以甚至不可逆轉,所以社會應為生態環境以至萬物著想,有更周詳的考量。

夏志誠輔理主教:生態受破壞後難逆轉

夏志誠輔理主教引述社會訓導指出,政府施政應「維護大眾的公益,提升人性的尊嚴」;但是就香港近年相繼落成的大型基建,他反問:「多少是為社會有實際的公益,是大眾的憧憬?」面對政府不理會民生訴求,例如是成立全民退保及標準工時,夏主教指這令人擔心,明日大嶼亦只能成為另一個地產項目。他認為,因修訂逃犯條例而引發的風波,令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信任達到冰點,他期望政府能「多些考慮、諮詢及聆聽」。

信徒張韻琪:發展棕地較填海佳

另一分享嘉賓、環保組織項目經理張韻琪指出,政府聲稱明日大嶼項目填海計劃效益更大,實則不然,因數據反映發展「棕地」更具成本效益。

張韻琪說,政府估算明日大嶼工程造價約六千億港元,需時十至十五年;但若取締涉及違規違法作業,發展棕地,除了能作即時發展外,造地成本亦只需約三百三十億元。

對於政府指填海選址生態價值低,張韻琪回應稱,接近填海選址的周公島極具生態價值,例如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腹海鷗、香港獨有的鮑氏雙足蜥等。她談到北大嶼的發展項目時,引述海豚保育學會資料指出,在二○一五年該水域的海豚已近乎絕迹;而在二○一七年全港亦只監察得四十七條。

正委會主席郭翠兒活動上對本報說,在立法會即將復會之際,希望藉此讓教徒了解明日大嶼計劃,好能掌握更多理據與人討論相關政策。

新教友呂慧茹會前對本報說,為保護環境,她平日會少用塑膠製品及少開冷氣。而除此活動外,她亦參與了在坪洲舉行的生態靈修活動,希望能反思明日大嶼計劃。

另一參加者鄭奮而說,明日大嶼計劃對環境影響很大,而目前的氣候變化和污染問題,亦已影響下一代的生活。(吳)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