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洞察

期數
3946
刊登日期
2019.10.04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0 月 06 日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存在」如今雖成日常詞彙,說清卻不容易。語言或文字是概念,每個詞彙是我們的話語系統囊括的不同層級事物的抽象,「存在」便是最抽象的抽象。語言和文字是符號,常得利用可見可捉摸的事物作意符去比擬不易說清的抽象內容,愈抽象的概念就愈難指代。西人自有哲學,「存在」被推敲了二千多年,定義仍莫衷一是,漢語對這外來詞又能怎樣? 

海德格爾說存在值得深究,是因為有存在者。人的存在常表現為生存,能存活本來就不容易,活著不過是托賴粗安,但即使僥倖活在這人間,也並不輕鬆愉快。古詩詞從不缺「人間路窄酒杯寬」,「別有人間行路難」的慨嘆;古希臘人每逢節日都會聚在劇場參與悲劇演出,重溫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的無奈情節, 體味誰都不能逃避的坎坷命運和倫理衝突。人人都知生存充滿缺憾,但誰也不甘就範,都想方設法活得光采些,給自己打高點分。人是看不到自己的,要知自家尊容唯有照鏡,得靠別人眼光的反照才彰顯自家存在的價值。《史記》說項羽起事成功,有人勸他定都關中。羽曰:「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那人忍不住說「楚人沐猴而冠」,結果難逃一死,項羽自家也兵敗自刎收場。可見人要自炫,多蠢的事也幹得出來。回到當下,自從有了手機,哪位不甘寂寞的「佳人」不愛把自家騷首弄姿的玉照向全世界發放?樂此不疲所為者何?「擦存在感」是也。看來「存在」一點也不高深, 且為每個人都仿佛生死悠關。為甚麼?是因為它來自人對自家缺憾的切膚之痛,總想透過種種渠道,讓自家的存在有個高一點的層次。甚至愛把自家擺進宇宙秩序的奧秘裡,好能克服卑微感,讓有限的生命向絕對和完美看齊。是以自古中西正能量書籍談人生講哲理必從宇宙開始,都說人是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縮寫。對「存在」探索的動力自古都傳承自神話,即來自有死之人渴求不死,充滿缺憾之人渴求完美的熱望。「存在」也決非純理性的討論,必關乎人們的深層景願和心理需要。「存在」本是對「生存」的超越,怎能離開神話的思維方式?

人要生存便離不開秩序感。人類社會打從一開始就創造了諸多秩序,把這說成是與存在秩序相協和的真理。真理深奧難明,為方便教化和傳達,便都給符號化了,留存在神話故事中,倫理宣講上,連日常話語系統也充滿其因因果果。「存在」其實不過是「秩序」的形而上說法。沃格林在《秩序與歷史》中說「存在」有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又分作兩對:神與人,世界與社會, 四者構成了存在共同體。即是說,要明瞭「存在」到底是甚麼,得從四個元次的角度去分別深究,再綜合起來, 方可洞悉和理解個中奧秘。這本是人類文化的頭號課題,只可惜人不是鑑賞這個存在共同體的觀眾:每個人一來到這世上,都是參與者, 終其一生都有自家的身份和條件去掙扎求存。沒有誰會提供一個優渥的位置,讓你冷靜和客觀地去把玩「存在」到底是甚麼。也就是說, 誰都得直面所在的世道,在自家位置的侷限和束縛中看「通」看「透」宇宙和社會到底有無秩序?若有的話,它又是甚麼?我們又該如何把自己擺進去,理解自己的角色和嚮往,甚至包括理解在冥冥中照看著我們的主宰在起甚麼作用?怎麼起作用?因為誰都是參與者,都未必能擺脫因利害而生的立場和情感困擾及眼界限制,大多只能坐井觀天,一千個人便有一千種見解,想天下一統人同此心未免奢侈。但人難到達全知境界不等於該安於無知。真相是「存在」的,能否一窺堂奧,問題只在我們的眼光和學養是否到家而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