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神父談非暴力溝通

期數
3947
刊登日期
2019.10.11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0 月 13 日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本報特稿)耶穌會神父克里斯(Rajendram Christlin Parimalanathan)為斯里蘭卡非暴力溝通基金會主任及創辦人,曾在當地大學任教社會傳播學。他在剛過去的八月來港,與關俊棠神父合作,包括十六日和十七日主持靜修營,十八日主講「『非暴力溝通』及『正念生活』如何回應時代的動盪?」從靈性角度分享非暴力溝通及正念生活。

講座翌日八月十九日,克里斯神父接受公教報訪問,他提到人們經常壓抑、避免及忽視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而「非暴力溝通」是要去幫助人們,意識及表達真實的需要和感受。神父強調「溝通是要連結」,非暴力溝通能幫助人們理解別人的需要和感受,以連結其他人。

長頸鹿 與 狐狼

六十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B. Rosenberg)所提倡的「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目的是為增進人與人之間,以及人對自己的愛,紓解人之間的溝通。

馬歇爾博士說「非暴力語言」為「長頸鹿語言」,即說話的人像長頸鹿般,擁有一顆巨大的心,及能遠眺前瞻,克里斯神父指這即是讓人從心說話。相反,另一種語言「狐狼語言」,即像狐狼般,總是希望控制對方、立佔先機。克里斯神父指人出生時,都在說長頸鹿語言,「餓的時候哭,在解決後會笑。」但是,在成長路上,人學會其他表達方法,「我們餓時,不再會提出需要的,而會責怪為甚麼桌子上沒有食物。」

非暴力溝通包括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及「請求」。克里斯神父指出人習慣評斷其他的人和事,而透過觀察,人把看到的直接說出來。他舉例說,「他很懶惰」是一句評斷句子;而觀察就是「他在課堂上睡覺,不做功課。」他說,就觀察所得,這個人不一定是懶惰,他也許是生病,也許是沒有錢買床。但是人有時忽略了其他原因,很容易標籤了他人。

克里斯神父亦指出人有不同需要,例如水、食物、愛和尊重,而只要辨認各人的需要,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策略以應付。而若只集中在一個策略,人便容易看不到身邊有其他的方法。

陪伴孤兒生活 實踐非暴力溝通

克里斯神父一九四三年生於斯里蘭卡,六十年代加入耶穌會,七三年晉鐸;面對祖家八十年代開始爆發內戰,人民備受戰火傷害,他與約二十個在衝突中失去父母的孩子一起生活,他說小朋友較容易學習及吸收非暴力溝通法,因為他們更會開放自己。這些小朋友會與克里斯神父相處直至高中畢業,而在相處中,神父本人亦有所得著。

「有許多訓練頭腦的課程,但缺少教育心靈的課程。」作為大學的講師,克里斯神父指大學內亦有許多衝突及爭執,所以他開辦了非暴力溝通課程。他認為人們都知道要愛他人,但許多人不知道怎樣實行,而非暴力溝通亦然。因此,他說亦會為學生提供工作坊,讓人嘗試在面對批判時,如何把它變作觀察。

面對社會創傷 學習聆聽與同理心

這次克里斯神父來港,香港人經歷了重大的社會事故,說到香港社會因反修例事件引起的衝突,他說非暴力溝通中的「同理心」(Empathy) 即聆聽彼此的想法尤為重要。過去克里斯神父曾與烏克蘭團體合作主持社區層面的聆聽與溝通培訓,該國近年面對嚴重衝突。

他指出因為人們的訴求一直未獲政府回應, 而感到憤怒,而在行動中他們採取的策略便是抗議。他說,示威者的聲音一直未被聆聽,這亦為他們帶來了困擾。而在這過程中可以由第三者介入,如社會組織及教會團體「聆聽市民的需要、痛苦」。他說,這能幫助市民平息他們的憤怒及他們的心情得到緩解後,便會有更多空間思考其他策略。他認為,這些聆聽的職務能為市民帶來治愈。此外,他認為隨著示威者與警方之間的衝突愈來愈多,社會間的隔閡亦在增大, 第三者聆聽的角色,亦可作連接雙方的角色。當然,神父明白要解決一個社會問題,還要涉及很多因素。(吳) 

 


非暴力溝通法

——深信人從出生開始,都具有同情心;而口頭上或身體上的暴力策略,都是從社會文化中學會及延續下去的。

——深信各人都擁有相同的基本需求,而人的行為都是滿足這些需求的策略。

——著重對自身及他人深層需要的聆聽;人不再需要使用責備、判斷或統治的語言,能體驗為彼此幸福而付出的樂趣。

——有助在人際關係、家庭、以至社會層面的治愈與和解

(取自:The Center For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