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座外方傳教會 克雷莫內西神父 列殉道者

期數
3948
刊登日期
2019.10.18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0 月 20 日 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教宗方濟各承認一位在緬甸遇害的意大利傳教士及七位羅馬尼亞主教為殉道者。這七位主教在共產主義時期遭受迫害,其中一位獲聖保祿六世秘密任命為樞機。

教宗方濟各在三月十九日接見封聖部部長貝丘樞機(Angelo Becciu)期間,認可克雷莫內西神父(Alfredo Cremonesi,1902- 1953)的殉道聖德。這位宗座外方傳教會會士無懼嚴峻的困境和衝突,在緬甸山區服務近三十年。

克雷莫內西神父乘船到緬甸,服務生活於偏僻村莊的克倫族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佔領緬甸時,他與當地人民一同倖存下來;當緬甸在一九四八年從英國獨立後組成的新政府遭克倫族游擊隊發動叛亂時,他仍拒絕離開。

這場目前被視為世上最長久的內戰,當中的衝突包括政府襲擊克雷莫內西神父所處的村莊。一九五三年,軍人認為神父及其他村民是叛亂組織的成員,開槍射殺他們。⋯⋯

服務緬甸山區三十年 克服疾病成為傳教士

克雷莫內西神父服務緬甸廿年後,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痛苦及後果。誰會想到他能夠忍受如此身體上的折磨?而從青年時代開始,他就因為身體虛弱而遭受巨大痛苦,以致他不止一次面臨死亡的威脅。

以前,沒有人會相信他能成為一位傳教士。由於患有淋巴疾病和血疾病,他在克雷馬的教區修院就讀高中時,要長時間在病榻中渡過,沒有任何治愈的希望。經過數十種無效的治療方法,醫生和他的家人都確信他「時日無多」。即使他能活下去,也會很容易生病,或者要仰賴藥物和額外的維生素去維持生命。

但事實相反,他後來完全病愈了,於是便將把自己託付聖女小德蘭,因為他相信她會給予他一種特殊的恩典。因此他一康復,便決定從教區的修院轉過來當一名傳教士。

但是他並未完全克服障礙。當時他必須跟家人說項,尤其他的父親雖然是一位堅定不移的基督徒,經常參與「公教進行會」,但絕對反對克雷莫內西的決定。但是克雷莫內西並沒有放棄,在母親的幫助下,他得到了父親的祝福,進入了米蘭外方傳教會修院,並於1922年10月以年僅二十歲進入了修院的第三年課堂。

在修院裡克雷莫內西總是非常活躍,故予人言行浮躁的印象,但他熱心地投入每項新活動中,又喜歡寫短篇小說和詩歌,因此許多天主教刊物都刊登他的文章,可說是一位出色的作家。最終克雷莫內西在完成神學培育前,亦曾為高中生教授意大利語。

1924年10月12日,克雷莫內西晉鐸為神父,一年後前往緬甸:他從熱那亞航向未知的國度時僅有23歲,但他勇敢地與年輕的父母、兄弟和朋友道別,因他相信將永遠不會再回到家園。

1925年11月10日抵達東吁。克雷莫內西處在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世界中。但他努力學習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一年後被任命為傳教區的司庫,負責處理帳目、準備預算、為偏遠地區的學校、教堂、孤兒院和藥局發送必要的物資。他不肯定這是否他渴望的傳教生活,但是他一直在履行自己的職責,同時夢想著其他事情。

克雷莫內西的夢想後來實現了:主教指派他去一個新的地區,一個與世隔絕的山區村莊——東勞古,那裡成為他的傳教旅程的出發點。因此他開始了「吉卜賽式」生活,在天主教徒和外教徒村莊中間巡行,成為同輩中最孜孜不倦的旅行者之一⋯⋯

克雷莫內西多非常熱情,但他經驗尚淺而且性格急躁,令他的軟弱人性最終暴露在人們面前。

然而,正是在與天主這種深刻而親密的結合中,他才找到繼續前進的力量。實際上,他將傳教事業交託在禱告中。他奉獻了很多時間進行崇拜,並毫不猶豫地在很多夜間時辰主禮聖體聖事。尤其在最困難的孤獨時刻,這是他的船錨、他的救贖。所有這些事其實使他的信仰更加成熟,並深刻反省到他本人只不過是上主手中無用的工具。

因此,他繼續其使徒之旅,讓自己由上主從外到內鑄造的工具。即使在個人危機中,他也隨時準備服務,永遠快樂。他內心的喜悅和安詳從他身上散發出來,以致村民把他稱為「使命的微笑」。

傳教士戰時被囚 承受饑餓與疾病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迫近緬甸。日本人抵達緬甸後,英國人將所有傳教士關進印度的集中營。除了六個已經在那裡工作十年的資深傳教士外,連同克雷莫內西在內的神父一直待在莫索,直到戰爭結束為止。

他更加孤單和失去了一切,他必須面對各種苦難,被迫以水混和草及鹽當作食物。由於已餓至見骨而且營養不良,他筋疲力盡的身軀更不堪受到瘧疾的襲擊。

但是肉身上的疲憊莫過於精神上所受的苦難。直至1943年,意大利傳教士都被視作日軍的盟友,最後更成為最差的敵人⋯⋯神父寫道:「到了戰爭最後的一個月,我被一個尤其殘酷的軍官、最後一個日本中隊的指揮官由剛從監獄釋放的盜賊和兇徒中抓獲,被送進去作最後行刑。我被困在他們的軍營裡足足一日一夜,然後出乎意料地被釋放了,我於是逃入叢林中躲藏起來。那個時候我連一點東西都被搶去。我的教徒便帶了一些碟、匙羹、米飯和一張被子給我,結果我生存下來直至戰爭結束。」

隨著緬甸擺脫日本並從英國獨立,克雷莫內西神父於1947年1月上旬重返東勞古。懷著一腔熱情,他開始重建被毀的建設和重組被遺的活動。「我於是『重生』了,首先我要開辦學校,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接受教育」。神父教授教理班和英語,亦照顧病人及做牧民工作。但是不久又有新的考驗:緬甸成功獨立後,中央政府面臨巨大問題:克倫族人,特別是那些加入了浸信會的族人,他們起義反抗及打游擊戰。而忠於政府但被叛軍憎恨的天主教徒卻沒有得到正規軍的保護,正規軍不敢派部隊到游擊隊控制的地區。

留在村莊陪伴人民 叛軍機關槍下致命

克雷莫內西神父在東勞古村莊遭到叛軍襲擊後,被迫放棄他的工作,他在東吁避難時嘆息:「如果我只能回到那裡(東勞古),那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我將被叛軍殺死,這幾個月的痛苦比死還要差。」

1952年復活節期間,停火為該區帶來了少許平靜,他才敢返回東勞古,但是和平是短暫的。即使被擊敗,叛軍仍繼續進行突襲,甚至襲擊了駐有政府軍的村莊。正規軍發動對克倫村莊的報復,所有村均被指窩藏叛軍。克雷莫內西神父在協助教徒時危機四伏。他獲得了敵對雙方發出的通行證,可以自由行動,但他亦被政府軍懷疑,對此他決心繼續在游擊區工作。

因此,當正規軍對該地區控制權的軍事行動失敗之後,在叛軍撤退後,政府軍突然攻進東勞古村,以涉嫌協助叛軍的罪名捉拿克雷莫內西神父和其他村民。雖然神父真心為捍衛人民而措辭辯解,但最終是徒勞的。士兵們控制不了憤怒,甚至不許他說完話便立即開動機關槍,他們首先擊殺站在神父旁邊的村長,然後將槍對準神父。克雷莫內西神父胸部完全中彈倒卧地上。時為1953年2月7日。

  • 宗座外方傳教教會供稿
  • 譯自  Mariagrazia ZambonCrimson Seeds,《Fr. Alfredo Cremonesi》,141-148頁。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