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高者德】「當下」的價值

刊登日期
2019.10.25
作者
劉煒堅

最近收到邀請,出席我曾任教的中學的六十周年晚宴。籌備晚會的舊生問有甚麼難忘的點滴;我不期然想起當年出任中三級班主任時,在學期結束派完成績表後對學生所說「當下」的故事。

「當下」是佛教的時間術語。釋迦牟尼說﹕「不悲過去,非貪未來,心繫當下,由此安詳。」把時間分割為細小的單位,一秒鐘分為六十個剎那,一剎那裡有六十個「當下」。「當下」就是現在的這一刻。「活在當下」是禪宗用語,重點是專注;要做到吃飯時專注吃飯,工作時專注工作,玩樂時專注玩樂。流行用語把「活在當下」的意義扭曲;把這四字的解釋為要活在當下的樂,不去擔心未來的愁困。把享樂「有酒今朝醉」定為「人生的首要大事」。因此,「活在當下」不單是要求專注,也要求我們有所取向,選取在「現在的這一刻」應做的是甚麼。

我說的故事取材自《傻子伊凡—— 托爾斯泰短篇傑作選之二》的「三個問題」。托爾斯泰(Lev Tolstoy)透個這個故事,對「當下」作出解說;特別是他對「活在當下」的看法。

下面是故事的撮要: 

有一個國王,想知道三個問題的解答:「1. 甚麼時候是做每一件事情最適當的時刻? 2. 甚麼人是在一起共事的最佳人選或者該規避的人? 3. 甚麼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他不能從周遭的謀士中得到滿意的答案;國王決定親身前往森林去向一位隱士請教。他幫助了隱士掘地,也與他一起救助了一位受了傷的敵人。隱士告訴國王,他問題的答案,已呈現在他在森林中的體驗。隱士對他說:「最重要的時間只有一個,那就是現在。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唯一我們能主宰自己的時間;而最重要的人就是你跟他在一起的這個人,因為沒有人知道他將來是否會跟別人在一起,而當務之急就是對這個人行善。因為行善於人正是人類生而為人的主要目的。」

「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馬爾谷一15 )。托爾斯泰探討基督信仰,他認知耶穌所說的「時期」為「當下」。知道當下最重要的事是以耶穌為榜樣,在此時此刻活在「天國」內,去服務有需要的人。 一行禪師在他的著作《正念的奇蹟》也用了托爾斯泰的故事(第七章:三個絕妙的答案)說明「正念」可以是甚麼。他指出我們很多時高談為人類服務,給世界帶來和平;但是我們常常忘記為我們身邊的人而活。國王能夠自己看到生命的意義和方向嗎?我們怎樣才能「活在當下」?就是與我們周圍的人活在一起,幫助他們減輕痛苦, 並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快樂。

托爾斯泰提出的原則看似簡單,想把它付諸實踐並不容易。如果教師不能使自己課堂中的孩子快樂,又怎麼能指望有能力作教育服務?記得這是我當年為自己定下的目標,實踐的一個做法是盡量在課堂中保持微笑。「當下」present,英文又有「禮物」的意思。希望每天都能為孩子們送上這份「禮物」。

多年不見,不知道我的「當下」故事對他們有否作用?他們會記起我的「禮物」嗎? 

香港國際教賢學院供稿╱作者為學院議會主席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