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親密關係中的「薄皮」與「緘默」

期數
3949
刊登日期
2019.10.25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0 月 27 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最近從網上看由艾華﹒ 特羅尼克博士(Dr. Edward Tronick)與蘇珊﹒ 強森博士(Dr. Sue Johnson)合作,闡述夫婦情感互動的關係;前者主要發表,探究依附理論的相互關係,後者是「情緒取向」治療理論始創人之一,主要研究夫妻間的情感依附關係。短片中見到的夫婦情況,在輔導室中也常遇到,夫婦一言不合,情緒立即被牽動,繼而出現投訴、辯解、指責、逃逸的惡性循環。究竟夫婦一方為何如此「薄皮」,另一方又為何如此「緘默」呢?

「薄皮」或「緘默」都是一具面紗,把受傷的內心與外在的威脅隔開,令自己在婚姻路上能繼續走下去,可惜時間越久,面紗越厚,夫婦間越難自由真誠地表白,最終產生懷疑︰「對方是否仍在乎我」、「對方是否想離開我」。分離和失去引發不安,越不安愈憤怒,關係漸逝,愈期待對方作出符合自己期望的回應。就如嬰兒有需要時,父母沒能即時回應,嬰兒會尖叫大哭,痛苦不堪,目的是要令父母回應關心。夫婦也是如此,面對疏遠迴避的關係,一言一行所觸發的爭執,就是試圖導致彼此對話的途徑,代價就是雙方身心俱疲, 心靈受傷。如何安全地擲下面紗,重啓溝通呢? 

首先,學習要明白,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一種訊號,失去彼此關係的危險警號,憤怒沮喪背後更可能是憂心害怕。

其次,學習停一停,留意自己的情緒狀態,就如暴風前夕,氣壓低, 悶熱難擋一樣,情緒爆發前的先兆是甚麼?心口納悶、鬱結、事事不順眼、喉嚨不適……;先兆人人不同, 找到自己專屬先兆,就能趕在情緒爆發前,舉起暫停牌,緩和雙方情緒。

第三,學習梳掃情緒,自己慣常怎樣照顧情感,例如喜、怒、哀、樂、愛、惡、懼;是投射轉移,萬事不順眼,挑剔指責,還是壓抑否認, 在家事、管教子女上作不合作運動。這些模式是破壞關係的元凶,真誠表白才是正道。

第四,學習同理,夫婦在不良的互動模式中同樣受傷,需要共同付出努力,一起療傷。

最後,學習肯定,夫婦雙方皆有能力,為重建安全關係做一點事。以欣賞代替控訴,以感恩代替靜默。

•明愛家庭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