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回應青年年的挑戰

期數
3950
刊登日期
2019.11.01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1 月 03 日 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教區「青年年」進入尾聲。在過去兩年,教會團體與青年一起作新嘗試、互相聆聽、共同面對挑戰,在成聖路上同道偕行。

這段成長旅程的尾聲並不安穩:反修例事件改變了整個香港社會,更為教會帶來重大挑戰。為體現聆聽與同行,教區機構十月十九日舉辦聚會,讓神長回應青年在過去數月在社會事件中的反省,聚會上,青年縱表達失望與不安,但仍希望與教會同行;神長也欣賞青年的參與及分享,並認為這是個學習的機會。

的確,青年年期間,修道人、成年人與青年均一起學習和成長。為凝聚堂區與學校的青年,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便著力發展信仰小團體,為相關計劃的試點學校提供小團體聚會材料,又支援堂校信仰小團體,培育了不少團體的領袖。不少團體亦推廣《Docat天主教社會訓導》,幫助青年在團體中反思服務以至社會現況。

可喜的是,青年信徒更主動參與社會,為信仰作證。天主教大專聯會青年在反修例運動中,於教會內外重申公義原則,同時從社會訓導作反思。

這些陪伴與參與的經驗,呼應教區「實.信.青年」的主題,從中聆聽並接納青年,給予他們發揮空間,這有利青年進一步認清並實踐自己的召叫。

然而,青年於「雨傘運動」後的無力感有時延續到反修例運動,雖然社會行動展示了公民團結,但紛紜的社會價值、社會事件中的對立以至不穩定的局勢,阻礙青年分辨並回應召叫,因為他們深感迷惘和不安,難以對未來作出承諾。

教宗方濟各為去年以青年與聖召為題的主教會議所發表的《生活的基督》勸諭,便幫助青年從分辨開始,去認清自己在教會以至社會的根,透過實踐信仰去成聖。

對於辨明召叫,教宗列舉出眾多幫助青年成長的方式,但他同時指出,辨明某意義上是個靜默的過程(《生活的基督》283),惟並非孤立,也重視在青年之間在生命力與人格的力量互相扶助(290),並要在祈禱中加以辨明。

面對青年在成聖路上的不安, 教會須在當前的社會轉捩點上,為青年作深入的靈性陪伴,鞏固聆聽與同行的文化。

教宗提醒我們,「為陪伴他人走過這樣的旅程,我們必須首先親身走過這樣的路」。(《生活的基督》298)為此,教會內的成年人以至青年工作者當善用青年年期間的成長經驗,在靈性上培育敏銳觸覺與專注,好能與青年並肩找到平安與召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