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與溝通

期數
3951
刊登日期
2019.11.08
作者
莊勁怡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4 月 14 日 基督苦難主日

現時的社會氛圍,造成人際關係的壓力和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衝突不止可以發生在社會上,就是在家庭、學校、教會、工作場所、或是其他群體也無一幸免。

要處理衝突, 最理想的情況是雙方同時願意溝通,然而,通常要由自己開始,因為只有自己才能為自己和身邊的人的關係負責。就讓我們從今天起,向我們重視的人,重拾良性溝通,修補關係。

要解決衝突, 有多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如要好好運用這些方式,正確的心態是必須的。就如金庸小說筆下的功夫,先練內功心法, 再加上招式,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內功的重要性,就是讓自己裏裏外外都塑造成適合出招的人,亦知道所有招式背後的原理,否則,使出功夫招式的時候,不但可能減低招式的威力,更會因練功而受傷,甚至走火入魔。

解決衝突也是一樣,應先由心態開始。

心態一:主動溝通不是「認低威」,也不是「示弱」。

有些人很少主動和別人溝通,面對已出現危機的關係,甚至是視而不見,避而不談。這樣只會令關係更為惡化。其實,採取主動只是反映你有多重視對方,關心對方,並展示你的勇氣和承擔。

心態二:沒有不能溝通的人,只有不適宜溝通的時候。

要減少因討論社會事件而引致的張力或衝突,便要留意當下的環境丶氣氛和雙方的情緒是否適宜作討論。

環境方面,如果環境嘈吵,私隱度低,如:酒樓食肆,則要留意會否無意之間提高了聲線,使人激動,或被認為是激動、「勞氣」或是「惡」。另外,也要留意私隱度,因為附近的食客可能有不同的立場或意見。筆者有一次在午飯時跟朋友討論時事,吸引了鄰座的熱心食客給我們補充資料。幸好那位食客是善意的, 否則會容易變成爭拗。

氣氛方面,必須是輕鬆的,如果見勢色不對,氣氛開始變得緊張,便要考慮轉轉話題,暫停討論。

情緒方面,先觀察對方的面部表情丶聲線丶說話內容,是否在一個平穩的情緒狀態。當人情緒輕鬆而平和,才能理性討論。假如對方已激動得面紅耳赤,甚至開始在咒駡(如: 曱甴、狗、粗言穢語等),那麼,還是請他「飲啖茶、食個包」!讓他先冷靜一下,往後再找個機會去討論吧! 

  • 「亂世中的健康」系列之二╲作者莊勁怡為精神科專科醫生,現於聖神修院神哲學院修讀日間課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