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委會講座談禮儀日曆 反思動盪社會與禮儀精神

期數
3952
刊登日期
2019.11.15
主曆
主曆 2019 年 11 月 17 日 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本報訊)教區禮儀委員會十月廿五日舉辦講座,主題為「動盪的社會與禮儀日曆」,講者從禮儀日曆中的靈修精神,幫助信徒面對當前的社會不安, 並投入於禮儀當中。

講座內容圍繞禮委會最近出版的《天主教羅馬禮禮儀日曆2019-2020年(香港、澳門教區適用)》,逾一百人參加。

會上,講者之一、夏志誠輔理主教分享時指出,教會所訂的年曆,是紀念基督的奧跡。就講座題目,夏主教說「動盪的社會在人間,而禮儀就連接天上,就像兩個對立」,但是禮儀與社會的最重要元素都是人,「社會由人組成,禮儀也是由人參加」。面對動盪的社會,夏主教指基督徒可積極藉著祈禱穩定心志,培養公義正直與仁愛憐憫的質素。 

夏志誠輔理主教:從基督奧跡認清信望愛

夏志誠主教說,動盪的社會容易讓人「無信、無愛、無望」;而藉著禮儀,基督徒參加了基督奧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亦使之成為各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從上主的愛中,找到信德、愛德和望德。

夏主教在總結時指出,禮儀日曆的日子是基督徒的旅程,當中有基督、聖神、聖人等作導師,賜予力量,克服旅程上的挑戰,包括動盪的社會,「經過團體的信仰,在禮儀中一同祈禱,使各人勇敢邁向最終目標,在天鄉與聖父相聚。」 

禮委會翟鳳玲:把憂苦奉獻給天主

另一講者、禮委會翟鳳玲指信徒每天的祈禱,都是在參與禮儀,「使天主參與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時代都進入天主應許的時機」。

而面對目前社會上的動盪,她認為眾人的不安顯示出祈禱的需要,當把憂苦奉獻給天主,讓祂與眾人同在。

翟鳳玲引述新書內的禮儀日曆通則指出,第一級的禮儀日便是主日,隨後才是節日、慶日、紀念日等。她補充說,教會把一週的第一天,即安息日之後的一天,稱為「主日」,慶祝耶穌死而復活的逾越奧跡,「而這是由宗徒傳承下來的,延續至今天」。

她說主日即「主的日子」,而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藉《主的日子》書函, 重申主日的重要,所以在當守的法定主日中,所有主日都是當守的法定主日; 因此,無論慶節本日或前夕,參與任何地方舉行的天主教彌撒,都是滿全參與彌撒的誡命。 

禮委會羅國輝神父:禮儀助人舉心向上

講者之一、禮委會主席羅國輝神父會上指出,禮儀幫助人思慕天主、舉心向上;並會在紛亂的世界中,提醒人耶穌參與人的生命和世界。

席間,他播放歌曲《主基督降生人間的日曆》及《宣告逾越節慶期》,從而帶出「節日並不是乾燥的」,教會透過音樂等方式幫助教徒投入禮儀當中, 例如,「《宣告逾越節慶期》可讓眾人看到耶穌的降生帶來的逾越奧跡」。

參加者林家華會後對本報說,她為動盪的社會感到不安,惟透過這講座加深認識禮儀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從中得到安慰,並明白要在社會上幫助有需要的人。

另一參加者羅彬庭說,講座與新書能提醒信徒去留意一些易於忽略的禮儀事項。他認為每人在社會上都負有不同角色,而重要的是當憑良心去辨別每個行動。(吳)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