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道】冬日春暉
聖家節(甲年讀經)
讀經一:德三 3-7,14-17 ∣ 答唱:詠 128 ∣ 讀經二:哥三 12-21 ∣ 福音:瑪二 13-15,19-23
太陽從宇宙深處放射暖意。初冬午後,深藍的天,找不到一絲雲彩。寶雲道上,青翠如春。屋頂簷緣,孤影徘徊,獨自享受冬陽的溫馨。思緒,像維港的波濤,後浪追逐前浪。回憶,像一幅山水卷軸,在眼前徐徐展開,山和海之間。
三十六年前, 一個尋常夏日的零晨, 母親完成生命艱巨的戰鬥, 靜靜離去,沒有留下一句話,唯一的遺產, 就是我們血管中流動的母愛。三春的餘暉,無分四季,縈繞寸草心,成為整個家的靈魂,照耀我們人生的旅程。母愛的春暉,是家人相親相愛的原因。因為有愛,沒有遺憾,只有恆久的關心。
本主日普世教會慶祝聖家節。愛, 是家的靈魂。沒有靈魂的身體只是軀殼。有優美的靈魂,方有美好的人生。基督本是天主子, 卻空虛自己, 放棄宇宙君王的榮耀, 藉童貞女瑪利亞取得人性, 進入人類的歷史, 參與人生的戰爭。然而, 主耶穌並非孤身走人生的路,而是在父母的摯愛,聖家的溫暖氛圍中成長。降生成人的聖子,在人間延續父子間的永恆對話,因而深明聖父的旨意。主耶穌不單孝愛世上雙親,同時孝愛天上聖父,以絕對的孝愛精神,宣講天父的真理,承行父旨,聽命至死,為我們立下孝道的典範。
本主日第一篇讀經(德三),勸勉我們孝愛雙親,因為敬愛父母,等同孝愛天父,必獲上主的祝福。不愛父母,就是輕視天父,縱然每天祈禱,主日參與禮儀,於己何益?愛主就是愛人,愛人便是愛主。道理顯明,問題是能實踐幾多?傳統中國人極重孝道,百行以孝為先。現代香港人又如何?除了關注自己的未來,兒女有否關心風燭殘年父母的現在?「意恐遲遲歸」,不單是唐朝時父母對遊子的擔心,更是今天香港幾多父母,對兒女每次上街抗爭時無從排解的恐懼。父母的心事,兒女能否得知? 凡事心懷孝愛,便是為子女之道。勉力實踐,必得天父歡心。
第二篇讀經( 哥三12 ︱ 21 ) , 聖保祿宗徒闡釋家庭對人生的意義。愛是家庭的靈魂,沒有愛的家,只是旅舍。心中有真愛,才願意真誠聆聽,溫柔表達,恆常關懷,互相擔待,彼此寬恕。保祿特別強調雙向的愛:作妻子的要服從丈夫,如同服從主;作丈夫的要愛妻子,一如愛基督。子女要聽從父母,猶如服從救主;父母應以基督的心腸,溫和對待兒女。家是生命的避風港,如果家人彼此漠不關心,家中氣氛冰冷如殯儀館,或是恆常吵吵鬧鬧,晝夜波濤洶湧,天地之大,何處為家?
本主日福音( 瑪二13 ︱ 15 ; 19 ︱ 23 )記載黑落德王欲殺害嬰孩耶穌,若瑟在夢中得到天使指示,帶著妻子瑪利亞和嬰孩,星夜逃往埃及,留在那裡。直至黑落德死去,才回到以色列地,避居加里肋亞。如此,應驗了上主藉歐瑟亞先知所說的話:「當以色列尚在童年時, 我就愛了他, 從在埃及時, 我就召叫他為我的兒子。」( 歐十一2) 歐瑟亞原是指以民而說的,瑪竇聖史將之貼在基督身上:「就應驗了上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回了我的兒子』」( 瑪二15 ) 以色列人曾客居埃及,天主命梅瑟領導以民離開埃及,定居巴肋斯坦。天主曾稱以色列人是其長子(出四22 ︱ 23 ),可見以民出谷,是耶穌逃亡埃及,日後回歸以色列地的預像。因為有愛,嬰孩耶穌雖從小顛沛流離,卻得以在聖家的愛中健康成長,聖家因而成為世上家庭的典範。
沒有光和熱, 太陽只是死寂的黑洞;沒有愛,家只是旅館。因為愛,救主降生,將萬物之逆旅轉化成地上的天國,人間的樂園。
皇后山上,斜路盡頭,冬陽溫煦如夏。
•主日講道由慈幼會張心銳、道明會左旭華、香港教區黃君右及耶穌會黃錦文四位神父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