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高者德】「微笑」的價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When Irish Eyes Are Smiling」這首歌。歌曲中副歌的歌詞大意是這樣︰
「當愛爾蘭人的明眸微笑時,肯定是如春天的晨曦。在他那抑揚的笑聲中,你能聽到天使在歌唱。當愛爾蘭人的心是快樂時,世界會同時明亮和歡愉。當愛爾蘭人的明眸微笑時,你的心一定會被偷走。」
這首歌於一九一二年在美國由三位音樂人創作而成。其中一位歌詞創作人奧葛特(Chauncey Olcott)是愛爾蘭移民的後裔。(在愛爾蘭一八四五至一八四九年期間發生的大饑荒中有很多愛爾蘭人移民到美國)。愛爾蘭裔美國作家法蘭克.麥考特(Frank McCourt)在一九九六年的著作《安琪拉的灰燼Angela’s Ashes》對移民美國的愛爾蘭人的苦困有細緻的描述(這書於一九九九年改編為電影「天使的孩子」)。
《安琪拉的灰燼》第一頁有這一句︰「比一般的悲慘童年更不幸的,是愛爾蘭人的悲慘童年,比愛爾蘭人的悲慘童年更不幸的,是愛爾蘭天主教徒的童年。」這書主要是描述作者與天主教的家人,即使在不幸及窮困的情況下,也能以達觀的心態應對。他們以自得其樂的方式來度過艱困的時期,不被困境擊倒。
遇見過狄恆神父(Alfred Deignan)的人,一定會同意上面副歌的歌詞對愛爾蘭人的描述。他的笑容,使我們有如沐春風的感覺(神父是愛爾蘭的耶穌會會士,一九五三年被派到香港從事教育的福傳工作)。
第一次遇到神父是多年前到香港大學作入宿申請,接受神父的面試。神父在那一年成為宿舍的舍監。離開時,最深印象是神父和顏悅色的「微笑」。我在大學時也加入了天主教同學會,神父是同學會的神師,與神父有很多近距離的接觸。他告訴我們, 若不是成為神父,他會是一位出色的足球員。
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有幸獲神父邀請加入他在一九九七年創立的香港國際教賢學院,協助他推廣價值教育。舍監及學院的工作,其實有很多困難。例如︰他要面對當年宿舍的「康寧堂事件」的兩難困境;他要處理教賢學院的財困及發展的制限。在他身上,我可以看到麥考特所描述愛爾蘭人的達觀精神。
神父的達觀精神,最能展現在他面上的「微笑」。這「微笑」是源於他能感受到心中的「喜樂」。他告訴我們他內心的「喜樂」的感覺是來自聖神,是天主的召叫。他指出聖召是上主給我們的一份豐厚禮物,非我們能用思量去理解。我們要多去感受這份恩賜。
狄神父於二○一八年十二月離開了我們,我們會永遠懷念他及他的「微笑」。願與曾感受過他的「微笑」的友好,盡我們的最大努力,去承傳他教育使命的召叫。
•香港國際教賢學院供稿╲作者為學院議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