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多方為渴尋泉遍
挨年近晚,老友約茶敍, 問幾時「收爐」?我苦笑,自從不打工在家做事,每年元旦或大年初一都開工,生就勞碌命,估計一百歲不死還得工作。前輩說,吃我們這口飯,功夫要靠日子磨出來, 不要「搏老命」, 而要「搏長命」,「長命工夫長命做」,能做多少,做得好不好,最好順其自然。我認同這話,這些年學會伸手放腳,寬閒自在,倒也心安理得。
時人愛罵看不慣的年輕人是「廢青」, 後生小子也反脣相譏,稱恃老賣老者為「廢老」。竊以為人「廢」與否,不在年紀,而在心緒。罵人「廢青」者常只是看不慣人家的抱負和自家格格不入;而「廢老」之所以「廢」,非因全無本事,常因自視過高,希望世人都和他一般見識。不是人老了定刃蠻任性,老氣橫秋,而是有些人本來就滿腦子不合時宜卻自以為是,年輕時還有力氣掩飾,老了既無力,也覺沒必要再委屈自己, 本性才盡情顯露。
人老了,更貴有自知之明。文化人讀過兩本書,最難戒掉的是以為自家腦袋裡真有甚麼了不起的東西,不寫下來流芳百世,彷彿便令世界蒙受重大缺失。人都會死,不甘湮沒者總渴望「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但人若多吃幾年飯,不再為自家的作品成書雀躍時,便知給自家刷存在感,不過如粵語流行曲說的,「無知井裡蛙,徒望添聲價」。人來到這世上都扮演一個角色,拿筆桿的人, 誰都只是塊平凡的小石頭,你的書有人看, 並非你生來才高八斗,極可能只因有上主的光照在你身上,給反射到周遭,讓有緣的人也觸到一點靈性。你說的其實天知地知,即使暫無人說,遲早也有人會說,且說得比你高明。若上主讓你說甚麼,像《舊約》裡給吞進魚腹的約納一樣,你想躲也躲不了;若上主沒讓你說,你多賣力也白搭。這些年光怪陸離的事天天看,在故紙堆裡倒過頭看, 看得多,便日漸無言。由是躲進書堆,在死人隊伍裡尋知己,找答案……更覺歷史常給編成各種故事,我們也參與的製作,常不過把有無限可能性的歷史,理順成可由一己好惡安排的起承傳合,希望世事能按照自家能接受的樣子穩定下來。就是這不一定高明的秩序感做就了太多捩橫折曲,人若不自拔, 誰都會淪為「廢青」或「廢老」。我們敬重的死人隊伍,有的是從人云亦云的廢話裡掙扎出來的過來人。許多人給戴上光環,卻常以他生前最討厭的形象給後人津津樂道。他們若九泉有知,對如此這般的「身後盛名」會稀罕?這些人在生時只盡其本心,留下甚麼, 既非自家作主, 更未必是「真理必勝」,這「涕泣之谷」既不一定值得留戀,留與不留下甚麼又有何重要?
宋詞說「多方為渴尋泉遍,何日成陰松種滿?」《若望福音》中,耶穌對撒瑪黎雅婦人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但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這清泉是甚麼?不同的文化常有不同的經驗,也許士林哲學和中國士人的終極關懷的距離,窮究起來比一匹布還長,但求真不易,「我的國」也「不在這世上」,幾乎是古今中外所有「達人」的通識。而「活水」雖來自上天恩賜,卻一定平淡實在,決不「離地」,「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中」與「西」在深層其實是互通的,這給我們該如何面對餘下的日子,是否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