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道】讓我們勉力追求完成義德

期數
3960
刊登日期
2020.01.10
作者
左旭華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1 月 12 日 主受洗節

主受洗節 (甲年讀經) 

讀經一:依四十二 1-4, 6-7 ∣ 答唱:詠 29 ∣ 讀經二:宗十 34-38 ∣ 福音:瑪三 13-17 

符類福音或稱為對觀福音,即瑪竇、馬爾谷和路加福音,都有敘述有關耶穌來到約旦河若翰那受洗的事跡, 因此這顯示出這事件在耶穌生平與及祂後來傳教工作中的重要。

瑪竇福音的作者強調「那時,耶穌由加里肋亞來到約旦河若翰那裡,為受他的洗。」(瑪三13 )瑪竇福音記載耶穌這一次旅程,有其清楚特定的目標。在之前的記載中,已提及那時,耶路撒冷、全猶太以及全約旦河一帶的人,都出來到若翰那裡去。(瑪三5)耶穌在開始祂的傳教工作前,從加里肋亞的納匝肋隨同這些人一起出發前往約旦河。若翰曾說過「我連提祂的鞋也不配。」(瑪三11 ),他謙遜地說出「我本來需要受祢的洗,而祢卻來就我嗎?」(瑪三14 )似乎福音作者刻意想強調二人所不同之處。若翰給予人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位靈性領袖。因此早期基督徒團體覺得有需要強調耶穌基督的唯一性,並澄清若翰的本來使命是「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祂的途徑。」(瑪三3) 

在瑪竇福音中,洗者若翰是第一位與耶穌發生對話的人,從而我們聽到耶穌在福音裡的第一句說話。祂挑戰若翰拒絕為祂傅洗,並向他指出確切的理由,對他說:「你暫且容許罷!因為我們應當這樣,以完成全義。」(瑪三15 )事實上, 他們所作的比「應當」更多,因為這不單只是耶穌個人的「義」,而是「我們」。因此在同一目標上,兩者都需要「完成全義」。

瑪竇福音作者在福音裡屢次使用「義」這一個字。這是山中聖訓中的重要思想,也和天國有著密切關係。「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六33 )「義」包含豐富和複雜的含義。「義」是來自天主,只可以由那些信賴天主的人來宣講,也要求宣講的人跟天主有密切的關係。換句話說, 是關乎於追求神性與及和其他人的關係。因此,義包含兩方面的表達:愛天主和愛其他人。要完成全義,首要的是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是瑪竇福音作者展示在我們面前,關於耶穌在福音中所講的第一句說話。

為建立義德,上主派遣了祂的僕人: 「請看我扶持的僕人,我心靈喜愛的所選者!我在他身上傾住了我的神,叫他給萬民傳布真道。」(依四十二1)從早期教會開始,傳統中基督徒都認定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的上主僕人,擁有基督的形象, 也預表著基督。他被誤解、被責打、並會釋放上主的百姓。我們因仁義被召叫(依四十二6)是有任務於「為開啟盲人的眼目,從獄中領出被囚的人,從牢裡領出住在黑暗的人」。(依四十二7)這些態度和行動是福音的重要元素,也正如今日第二段讀經中:「耶穌基督—— 他原是萬民的主-宣講了和平的喜訊。」(宗十36 )

今天的聖道禮,讓我們透過耶穌基督和洗者若翰再次思想到完成義德的重要。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被召叫加入在這一個任務中,我們大家同樣領受這個召叫: 「凡在各民族中,敬畏祂而又履行正義的人,都是祂所中悅的。」(宗十35 )但同時,在追求完成義德的另一面,我們決不可忘記追求個人內在的聖德。

  • 主日講道由慈幼會張心銳、香港教區的左旭華和黃君右,以及耶穌會黃錦文四位神父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