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道】恕心天地寬
常年期第七主日(甲年讀經)
讀經一:肋十九 1-2,17-18 ∣ 答唱:詠 103 ∣ 讀經二:格前三 16-23 ∣ 福音:瑪五 38-48
孟春。陰寒。殘照。北台灣。
窗外, 輔大校園寧靜怡人。遠處的陽明山,頭戴晚霞,一動不動,如入定的老僧。
萬家燈火,星光雀躍,銀河閃爍, 正勾勒梵谷的星夜圖。新北市的高架橋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車前燈串成一流星河。我的心,乘著星河的波濤飄蕩,擱淺在台灣海峽西岸,維多利亞海旁。
許多年,幾乎每天感恩祭,都為一位傷害自己的人祈禱。雖然不完全理解,對方仇恨的緣由?但卻深信,只有天主能看透人心。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不存在無緣無故的恨。問題是仇恨的「緣由」,大都來自虛假的心理建構。仇恨和攻擊,是雙刃的劍:拒絕他人時,同時否定自己。我能寬恕,同時為對方祈禱,並非心胸比他人廣闊,而是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罪人,卻蒙聖父憐恤,聖子為我殉道,聖神治療罪的創傷。為迫害自己的人祈禱,是主的命令。心中有愛,就能恕宥。
寬恕是恩寵,是天父愛的禮物,但人必須作存在性的抉擇:接受禮物,海闊天高;固執仇恨,走不歸路。由於恩典,才能寬恕;因為寬恕,傷害轉化為祝福;恆常祝福,愛的幼苗,多年後長成蔽天綠蔭。喜悅的鳥兒,在枝頭歌頌讚美,感恩不絕!
本主日第一篇讀經( 肋十九1︱2; 17 ︱ 18 ),上主藉梅瑟訓示以民,不可存心懷恨自己的兄弟,更不可復仇,以免負上罪債。天主是聖的, 我們應勉力行走成聖的路,具體來說,就是愛人如己。原來仇恨和報復, 使人陷於罪惡,自絕於天主, 為自己選擇喪亡的路。天主沒有創造地獄, 是人和魔鬼合作,創造自己的地獄,那裡有不滅的火,永恆的切齒和哀號!
第二篇讀經( 格前三16 ︱ 23 ) , 聖保祿提醒格林多的信友,人的身體是聖神的宮殿,聖神寓居其中,所以基督徒是聖的。仇恨是罪惡的根源, 犯罪等同毀壞聖神的宮殿, 使天人關係永恆斷裂。誰若毀壞聖神的宮殿,天主必會毀壞其人。天主不看情面,卻慈悲為懷,願意寬恕罪人。拒絕寬恕,天父也不寬恕;唯有寬恕他人,天父才會寬恕我們。天父藉寬恕,將人從罪惡的監獄中釋放,使人重獲天父兒女的自由。
本主日福音(瑪五38 ︱ 48 ),耶穌對化解仇恨,提出創新的思考。耶穌先論及猶太人熟悉的法律要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肋廿四20 )「報復」的觀念建基於對等原則。法律規定報復的限度,目的在防範過度的報復。耶穌卻以生活實例教導門徒,法律的核心精神,不單為限制過度的報復行為, 而是為和解及恕宥。報復常涉及物理、心理、精神三方面的暴力。過度的報復行為,只會帶來更兇惡的復仇,做成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主教導門徒:「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一般來說,我們以右手掌擊他人左頰以洩憤。以左手掌擊他人右頰, 是刻意的羞辱。耶穌教導人將左頰轉給攻擊者,就是要以具體行動,向對方傳達關鍵信息:雖然你的攻擊,目的在羞辱我,卻無法損害我人格的尊嚴。此一行動,流露充分的自信、自尊與善意, 對方會被此意外的動作所懾服,從而化解了進一步的暴力攻擊。耶穌在亞納斯前受審時,質問差役何以打他耳光。表面看來,他的教導和行為相反,然而, 深度分析,二者卻表達同一主旨:一、絕不接受無理的暴力;二、人是上主的肖像,無論物理、心理、精神暴力,都無法損傷人格的尊嚴。耶穌以堅定的質詢,維護了自己人格的尊嚴。質問差役,旨在幫助他,認識自身暴力行為的盲目,從而反省悔改。耶穌並未以任何暴力反擊,卻有效制止了差役進一步的暴力攻擊,同時表達真誠的恕宥,充分流露創造性的和解藝術。耶穌的教導和行為,實現了非暴力和解的最高境界。
夜間寒意迫人。啜一口清茶,茶香撲鼻,餘韻繞樑。對岸的觀音山,含笑入眠。
•主日講道由慈幼會張心銳、香港教區的左旭華和黃君右,以及耶穌會黃錦文四位神父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