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道】邁步向前 忠心跟隨

期數
3968
刊登日期
2020.03.06
作者
左旭華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3 月 08 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甲年讀經) 

讀經一:創十二 1﹣4 ∣ 答唱:詠 33 ∣ 讀經二:弟後一 8﹣10 ∣ 福音:瑪十七 1﹣9

以色列人輾轉在曠野待了四十年之久,最終才可到達天主所許諾之地。那時候在曠野生活,環境是絕對嚴峻和艱辛的。這種經驗某程度也刻劃出我們今天在四旬期所要經驗的靈性之旅。

今天福音記載耶穌山上顯聖容的事跡,這是一個特定時刻。我們應該知道,事件發生在耶穌從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前往耶路撒冷的旅途上。六天前耶穌第一次向門徒說明:「衪必須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長老 、司祭長和經師們受到許多痛苦,並將被殺, 但第三天要復活。」﹙瑪十六21﹚耶穌的使命並不會因祂的死亡而終結, 我們必須要從耶穌復活的亮光下來理解整個逾越奧跡的意義。因此,耶穌山上顯聖容,是邀請我們從「衪的面貌發光有如太陽 ,祂的衣服潔白如光。」﹙瑪十七2﹚來預先體會復活的光輝,耶穌基督戰勝了黑暗和死亡的權勢。

我們經常忽略對逾越奧跡的了解,就是耶穌必須經過死亡的事實。但耶穌山上顯聖容卻如同一首插曲, 使門徒預先體會永恆的境界。因此, 我們明白為何伯多祿開口對耶穌說: 「主啊, 我們在這 真好! 祢若願意,我就在這裡張搭三個帳棚: 一個為祢,一個為梅瑟,一個為厄里亞。」﹙瑪十七4 ﹚ 伯多祿說這話也許是由於那時候情感上的衝動;事實上,耶穌顯聖容也有一個目的,就是讓門徒「起來,不要害怕!」﹙瑪十七7﹚ 耶穌為門徒因著祂的受難和死亡而面對種種艱難和危險,預先加強他們的信德,並讓他們藉這經驗,更勇於邁步向前,忠心跟隨。

福音中伯多祿所提及的帳棚,是指用樹枝搭蓋成的臨時居所,與帳棚節期間猶太人用來暫時居住的帳棚一樣。﹙肋廿三﹚在舊約聖經,形容在末後日子,所有人都要來到耶路撒冷守帳棚節。﹙匝十四16 ︱ 21 ﹚因此,那時候伯多祿可能是相信末日快要來臨而說出了這話。

今天第一段讀經講述信德之父亞巴郎之經歷。那時候他過著游牧生活,所以也是居住在帳棚中。上主對亞巴郎說:「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 創十二1﹚ 這代表著亞巴郎需要放棄他的擁有、放棄一切、甚至他本來熟悉的世界。跟隨天主前往祂所指示去的地方,往往就是天主承諾的開始:「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 我必祝福你,使你成名,成為一個福源。」﹙ 創十二2﹚ 我們要達致完備的信德,也可能需要學像亞巴郎一樣,捨棄一些在我們生活中使我們常覺穩妥的東西。

亞巴郎懷著對天主的信德, 從而得著光照與指引, 願意離開他的本家、本族、故鄉,前往一個未知之地。今天聖道禮提醒我們,不可以依賴一些物質和可見的保障高過我們對天主的信賴。我們要服務天主,同時要努力在基督內建立團體友誼。這就是今天第二篇讀經中:「天主拯救了我們,以聖召召叫了我們,並不是按照我們的行為,而是按照祂的決意和恩寵:這恩寵是萬世以前,在基督耶穌內賜予我們的。」﹙弟後一9﹚耶穌為成就對人類的救贖計劃,放下了祂尊貴身份,也捨棄了祂寶貴生命。如果我們生活只為著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與及追求別人在社會和教會內對我們的稱讚,這便會限制我們向別人傳講福音喜訊的能力。願天主的國來臨,意思是信賴天主拒絕一切但凡對人不公義與及破壞別人生活的行為, 特別是那些傷害沒有抵禦能力和那些生活在社會邊緣中的弱勢社群。

主日講道由慈幼會張心銳、香港教區的左旭華和黃君右,以及耶穌會黃錦文四位神父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