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X通識】少年阿默 Young Ahmed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四:全球化
比利時某小鎮,少年阿默自父親離開後, 整個人完全改變, 熱衷於追求信仰, 加上受到教長洗腦式教導極端的宗教理念,竟嚮往聖戰甚至渴望成為死士。伊麗詩老師憂慮阿默對宗教過份狂熱遂作出規勸,惹來教長不滿。阿默前往伊麗詩老師的寓所,欲殺害她以實踐教條……
這齣由法國和比利時聯合製作的電影,社會及政治色彩頗濃厚,將故事背景設在結合了多元文化的小城鎮,本土文化(西方)與外來民族自身的傳統文化相遇,互相衝擊。處於反叛年齡的少年人缺乏父愛,渴望得到象徵父系權力的宗教領袖認同,因此作出極端行為,那份狂熱與執著,實在令人驚訝。然而,導演並非借此批評或指斥某種宗教教義,相反,透過有關故事情節,展示主流社會裡的異鄉人及邊緣群體的抽離與融和,值得大眾反思及討論。
男主角一臉稚氣,踏入青春期的他情竇初開,傾慕異性;跟隨社工到農場服務,細心盡責,善待動物,完全想像不到這個外表單純害羞的少年,能夠如此深藏不露,手持利刀攻擊他人,畢竟,他只是個孩子而已。阿默在成長路上遇上了多位影響生命的關鍵人物:滿口歪理與偽善的教長,關懷學生的女教師,互生情愫的農場少女,各人物互相影響,阿默彷彿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到底應該往哪方向前進?走入歧途愈走愈遠抑或能夠及時抽身,一切有待觀眾自行判斷。
影片特意安排教長與女教師作對比:前者對阿默進行洗腦式教育,灌輸錯誤的價值觀, 令對方充滿仇恨,以極端手法消滅異教徒;被稱為異教徒的女教師真心關懷阿默,循循善誘,願意無條件在課堂以外幫助對方,解決學習困難,即使被對方傷害,最終亦選擇原諒對方。當阿默身處危急關頭,教長為求自保,竟跟他劃清界線,相反女教師不計前嫌,向對方施以援手。女教師絕對是阿默的「近人」。
故事沒有清楚交代阿默的家庭背景,但從他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看,可以推斷他來自另一族裔,跟社區內其他同鄉堅持從正統經書學習古舊阿拉伯語——這群異鄉人一方面努力融入主流社會,同時竭力保持自身的文化傳統,面對著各種壓力,生活實在不容易。
討論問題:
- 影片採用開放式結局,你認為故事將如何發展下去?
- 你認識非本土人士或經已移居海外的香港人嗎?如有,試分享他們融入當地社會的困難和經驗。
- 你有信奉任何宗教嗎?你認為信仰在你生活中扮演甚麼角色?
法語及阿拉伯語對白╱ 中英文字幕╱片長8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