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仍在野》緊急應援(上)

期數
3970
刊登日期
2020.03.20
作者
李達修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3 月 22 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

耶穌退隱到曠野四十天,獨處、靜修,禁食、祈禱。

天主聖子主動去做這件事情,符合了祂神性上的傾向,顯示出他人性上的需要。在聖三內恆常的靜態,乃彼此之間活躍的愛情。天主一旦起動,立即讓這份無邊的愛傾注,有時如洪濤般滾滾,浩蕩而震撼;有時如細水般長流,安靜而不息。耶穌的靈性觸覺固然强烈,因此他更清楚愛的動靜,更懂得如何與他的天父親近,更捨得付出甚麼為了與天父相處。於是他適時尋覓適處,為自己創造神聖空間。

顧名思義,「空間」當然要夠清凈,減免不必要的東西,比如:牽引不合時宜之雜念,導致不能自制之分心。曠野能夠提供這空間,便是由於它夠素夠樸, 原始味濃厚,不會供應飽滿,充塞著密麻麻的裝飾和添加品,多致使人目眩神迷,意志呆滯,散失於五色五味之中。(參閱《道德經》十二章)要進入神聖的空間,必須從「日常」跳出來。日常的慣性很多,除了起居作息的熟悉規律外,還包括思想模式, 判斷態度,意識焦點,感知風格等等。

在曠野裡經常找到的, 往往是寂靜,天主的沉默不語。不要以為「我要誘導她, 領她到曠野和她談心」( 歐二16 ) , 定必是情話綿綿。既想與天主「談心」,便需抵得住天主的沉默。子因與父兩心知,才懂祂的意思。可是耶穌在苦路上,仍然有作出發自人性的吶喊,渴求聽到父的聲音。不少聖人,如十字若望、德蘭修女,都曾經長年活在曠野中,與不發一言的天父親密。可以想像那是十分難受的, 人很容易便感到困惑和沮喪。反而魔鬼的聲音, 卻開始若隱若現。牠好像隨時準備出擊,似是瞬即應援,回答人的提問,理解人心中的埋怨。「所以,是天主不存在嗎?又或是祂不管?也有可能是祂不夠能力, 跟本做不到甚麼?」魔鬼的詞鋒絕對犀利,一語刺中人的弱點,趁機乘虛而入。

在經典電影《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中,主角安當便因為十分不滿天主的沉默,而上當了。這部拍攝於一九五七年的瑞典黑白電影,採取中世紀黑死病肆虐時代作背景。武士安當參與十字軍東征,後來失望地回國, 因為親歷人間悲慘, 目睹世界疾苦, 在途中開始向蒼天質問起來:「究竟天主何在?」然而在他卻只得到空白的答案;片中天主一直沒有現身,也沒有發聲。可是,死亡卻化成人身,時常出現在安當身旁,不斷與他對答。安當似乎擺脫不了死神,明知他是搶奪生命的對手,只好以對弈的方式,來自決命運。不過同時為安當來說,死神總算有所反應,不會叫他覺得像對著虛空自說自話。

影片其中一幕更刻劃了極度的荒謬和矛盾感。安當雖然懷疑天主,但他亦因此感到非常愧疚。於是走進一座教堂,在耶穌釘於十字架上的苦像前,作告解懺悔。可是他內心依然掙扎不已, 不禁又再追問, 為甚麼神「總是要躲在隱約渺茫的承諾和無形無像的奇蹟後面」?為甚麼信仰會使他這麼痛苦?最荒謬的是,當鏡頭從安當的特寫移向另一邊時,正在聽告解的那位,卻非一個代表天主赦罪的神職人員,而竟是死神本身! 

在偽裝著聽告解之死神,真正是披著羊皮的狼。他表現得善解人意,留心細聽安當的剖白, 並用同情之口吻低聲回應著他。其實每句都在煽風點火,既肯定安當之不甘心,又慫恿安當向神要求更多保證。死神表面上在幫助安當,暗地裡卻在引導他,從向神的懺悔轉變成對神的控訴。最後更以甜言蜜語騙取安當的信任,使他洩漏其對弈戰略,以致死神最終勝利,摧毀安當的信仰之餘,又奪走他的性命。

所以,耶穌在曠野四十天, 魔鬼立即出現在他眼前,提供很多主意,絕非偶然。

•作者李達修神父為嚴規熙篤會隱修士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