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食尾蛇的啟示

期數
3973
刊登日期
2020.04.10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4 月 12 日 耶穌復活主日

人能像神一樣有何不好? 正能量話語不是愛教導人要挑戰自家極限嗎?文化人類學家愛把神性視為人性的極至,但人不是神,若一意孤行,縱有最好的初心也會害人不淺。《莊子》裡有這麼一個故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世上最害命的常是自以為在替天行道者。許多人讀《舊約》的巴貝耳塔故事覺得惶惑,有些書甚至認為上主讓建塔者說各種方言最後四散是「善妬」。其實,人間的倫理從來都是相對的,且常以一種傾向掩蓋著另一種傾向,一旦絕對化,難免走火入魔。人活到一把年紀,便知許多兒時學得的大道理說之容易作之難。這說明人人嘴巴都在說的道德教條,其可行性都是相對的,有識者最好把它們看作相互關聯和約制的總體,有機地理解和執行,千萬別把自家的善良願望當成聖諭,切戒視意向不同者為罪人。西方哲學從一開始就強調「認識你自己」,神諭說蘇格拉底最有智慧,他說我的智慧是知道在神面前我其實一無所知。赫西俄德《神譜》開篇便說:「宇宙之初,只有卡厄斯(混沌),他無邊無際、一無所有。隨後首先誕生的是蓋婭(大地),然後是塔爾塔羅斯(地獄)……最後,厄洛斯(愛)出現, 不朽的神中數他最美,能使所有的神和人銷魂蕩魄呆若木雞,而世界由此開始。」混沌狀態得經人為的分裂才有文明,但破裂本身並不是文明, 要進入完融境地, 便得有「愛」,人的意志和好奇心把世道弄得分崩離析,得靠與理念有別的情感和好意重新融合。這便是古希臘人直觀中的世道底薀。中世紀時,鍊金術士追尋的完美境界是一條咬著自家尾巴,叫烏羅伯諾斯的蛇。這意象也出現在北歐神話,世界就浮在大海上,給一條叫耶夢加德的首尾相銜的巨蛇環繞。為甚麼靈蛇要首尾相銜?是因為要進入永恒,定要正反合一,無始無終。人要認知世界,便得讓渾沌分化為各個範疇細察,透過歸納找出各自的規定,沒有這過程就沒有真知。亞里士多德就因這一步走出了乃師柏拉圖的局限,完善了古希臘哲學。但分裂成許多範疇的研究只是人的理性世界,得用直覺和感性重新融為一體。世界本來是不可分拆的。

創世說想弄清宇宙從時空的哪一點開始,但永恒無始無終,注定了所有古老文明的創世說都只能是神話式的象徵故事。若信理性代表了我們對真相的認知,邏輯上,所有的概念都得指向一個元概念。但現實中概念都有其規定性,即不可能是永恒的,而絕對的理性一定得回答本體論,也就是存在論的終極問號,亦即必須指向永恒。人的理智根本不可能解決這難題,便唯有指向神界和神話,於是人活著就必得面對世俗和神界的二元對立。為甚麼神聖為活在俗世的人不可或缺?是因為人既生必死,死是對生命的否定,人要好好活,必得超越。而人發明的所有概念的抽象都得指向絕對,但真實世界中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像概念般純粹和絕對,於是人生下來便得立足世俗而向往神聖,且努力把世俗聖化。人活著便得在這二元對立中找到㘣融的位置,這也許就是人性充滿矛盾的來由。(神話.4)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