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道 ‧‭ ‬自在】少數族裔青年的職涯路

期數
3976
刊登日期
2020.05.01
作者
畢雁萍
主曆
主曆 2020 年 05 月 03 日 復活期第四主日

二十歲的阿T ( 化名) 從沒想過會有人稱呼他為「師傅」或「師傅仔」,雖然他夢想過自己有一天能從事機械或物理相關工作,但因他「少數族裔」的身份,香港中學文憑試的成績又未如理想,最「致命」的是他的廣東會話能力只屬馬馬虎虎,要進入華人主導的行業,似乎是個遙遠的夢想。兩年前,我們認識了阿T,當時他正待業, 想透過中心找工作,原本,他對未來沒抱太大期望,只想找一份可以養家的工作。然而,在彼此共同努力下,他終於找到一份喜歡的學徒工作, 還正在職業訓練學校就讀至今。

然而,經驗告訴我們,阿T 可算是較幸運的一個。

二○一八年,中心與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梁旭明副教授合作進行「香港少數族裔青年求職模式及支援服務實況」研究,探討少數族裔在香港求職遇到的困難、辨別該群體就業上的需求, 及評估港府目前為該群體提供就業支援服務的成效。研究不但發現受訪的少數族裔青年就業率偏低(47.1%),情況尤以高中學歷組別嚴重(33.9%),而且,受訪者中有六成八從未獲得任何職業輔導或培訓。雖然,受訪者認為實習是幫助他們就業的最有效方法(89%),然而,只有百分之五受訪者曾獲得相關機會。 

外國早有研究顯示,由於社經地位較低的少數族裔受種族定型甚或歧視的影響,加上語言隔閡及社會網絡的局限,令他們難以取得足夠的市場資訊,在欠缺多元文化共融的社會中,狹隘的「能力」或「成功」標準令少數族群的獨特性及能力不被重視;再者,在某些家庭紐帶較強的族群中,家長對年青子女的工作選擇容易給予主導性的意見,子女在未獲得足夠資訊和支援下,只能聽從父母長輩的例子屢見不鮮。

因此,不少外國學者已提出職業輔導必須具備多元文化的向度,服務提供者不但應對不同種族的文化特性及需要有所了解及關心,並時刻對自身是否具備足夠的文化敏感度作反省。工作員更需要了解各種系統對少數族裔青年求職抉擇的影響和限制,協助他們找尋出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路向及機會。在合適的情況下,工作員更需要邀請系統中的持份者參與,例如家庭中的長輩, 以給予青年求職者支持。除此之外,給予少數族裔青年更多的體驗和實習機會將有助他們了解就業環境及自己的職志。可惜,本地鮮有這方便的研究,而政府對支援少數族裔青年就業方面的輔導和培訓嚴重不足,以致局限他們的發展潛能。

回說阿T,在中心的協助下,他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工作機會,但由於學徒的薪金較低,他害怕不獲父母支持。因此,中心相約阿T 跟父親一同會面,透過坦誠的交流,父親了解到阿T 對職涯的想法及往後的晉升階梯,便給予阿T 無限量的支持。正是這樣,阿T 才有力量繼續他成為一個真正師傅的道路。舊約聖經肋未紀曾經告誡我們「對與你們住在一起的外方人,應看作你們中的一個同鄉,愛他如愛你自己。」(肋十九34) 如若我們認為不應只有「幸運兒」才獲得這種機會,政府是否應該擔當一個更積極的角色,提供更多元文化的職業輔導服務? 

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