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座疫情下公布文件 避免不當清潔損害文物
(梵蒂岡新聞訊)聖座文化委員會最近公布一份文件,旨於在疫情下提供若干指示,以守護並管理珍貴遺產,免得不當清潔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聖座文化委員會分享了在新冠疫情緊急危難下有關管理、清潔及消毒文化財產的若干建議,指出守護並管理文化資產的負責人員應當提高警覺,以免由於無知的緣故,使用不當的清潔用品或方法。
這份文件旨在提供「非常簡單而又十分必要的指示,以免聖堂內珍貴無比又極其脆弱的物品受到不可復原的損害」。
聖座文化委員會在文章中介紹道,「在這衛生緊急危難時期」,神聖場所的環境及物品必須進行清潔消毒,但是「不少地方傳來消息, 指出在藝術品和文化財產上使用了不當的清潔劑」。漂白劑、氨水等腐蝕性高的清潔用品會造成莫大的傷害,不該用在紀念館、歷史建築物、考古遺址、文物、珍貴動產、布料和織品上,因為它可能會帶來不可復原的損害。
聖座文化委員會網站上所提供的手冊,雖然不是該部會編撰的,但是該部會認同這份手冊的指示。手冊的序言寫道, 「文化遺產是無法更新的財產」, 所以「任何會影響其保存狀態的行動, 都必須得到適當的認識、評估、紀錄,並與專家達成共識」。有關負責人員必須運用「良好的判斷力」:「肥皂對新冠病毒有良好的清潔效果」, 因此,地板等物體表面最好使用「稀釋過的酒精或中性肥皂,並諮詢文化財產維護人員」, 遵照正確的方式應用。
關於清潔消毒工作的執行者,以及所有接觸文化遺產的人,這份手冊建議他們穿戴可重複清洗的手套、口罩和服裝。對於不動產,建議不要訴諸於薰蒸消毒和噴塗消毒。
在關門超過一個月的聖堂方面,事實上,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病毒可在這樣的環境中存活。「為了工作人員和信友的安全及健康」, 同時「為兼顧文化遺產的正確保存」,務必始終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
至於動產的部份, 倘若懷疑它可能遭到污染,手冊建議把這項動產搬到一個禁止進入的區域,放置在那裡至少十四天。藝術品、歷史文物或文件絕對不可以用酒精或其它清潔產品進行消毒。相反地,沒有歷史價值的物品,諸如欄杆、手把和扶手,則建議要仔細清潔, 並且小心別傷到物體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