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高者德】「失敗與想像」的價值﹙二﹚
上文﹙四月廿六日﹚提及二○○八年羅琳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講題「失敗的額外利益與想象力的重要性 The Fringe Benefits of Failure, and the Importance of Imagination」。美國大學一般稱畢業禮為「開始禮 」(Commencement);因對畢業生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羅琳演講的第二個重點是想象力的重要性。在演講中,她鼓勵學生去善用想像力,她自己因運用想像力而產出成效。《哈利波特》系列七集小說在全球創下五憶冊的銷售量。
不過羅琳想傳達給哈佛畢業生的想像力,不單是指一般人所認知的運用想像,去「看見」那些並不曾出現的事物,繼而產生發明及創造的能力。「我對想像力的含義有了更廣泛的理解。想象力不僅是人類能看到仍未存在的事物的獨特能力,繼而產出一切發明和創新,它還是人類變革和啟示現實的能力,想像力也是我們能設身處地去為他人著想的能力,就算我們沒有經歷他們所經歷的苦難,但我們可以理解及同情他們。」。
羅琳在寫作《哈利波特》之前,曾在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倫敦的研究部門工作。這工作經驗讓她體認到一些在極權主義政權下被迫害的悲慘個案,認知到自己是身在福中;也看到了超過她見識的人類高尚情操,有人會冒著風險向外揭發極權政府不人道的暴行。她告訴在場的畢業生:「在這個星球上,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也能學習和理解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事。我們可以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去理解別人。當然,這種能力,就像我在小說中所虛構的魔法世界,在道德上它是中立的。有人會利用這種能力去操控,也會有人選擇去理解和同情。」
我認為羅琳上面所說的想像能力是「道德想像力」。羅琳的「道德想像力」不是指向如何作道德的行為,而是去判斷事情是道德還是非道德;最後作出自己行動的選擇。核心是她相信人類有「移情」的能力。「移情」是指我們能轉換位置去思考,不僅從自己的角度,也能從不同角度去看特定的情境、問題或案例。她所說的是一種創造性地去發掘在每一情境中的種種可能性的思維能力;是洞察相關的行為可能給他人帶來有益或有害的後果的想像;是追求跨越情境限制的創造性想像。
羅琳呼籲畢業生利用他們的地位和影響力, 代表那些沒有發言權的人發聲,「不僅要與有權有勢的人為伍,也要同情與扶助無能為力的人」。她刻意引用古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的名言去提醒學生要善用「道德想像力」:「我們內在所獲得的將會改變外在的世界。」。她指出「我們與外在的世界有無法分離的聯系,就算是我們僅僅的存在,也會觸動他人的人生。」。若我們能積極發揮「道德想像力」,我們可以悲天憫人。若選擇不去行使這樣的想像力,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圈內,拒絕去聽他人的苦難的呼叫,我們會因冷漠而變得「麻木不仁」。
紀錄片《羅琳:輝煌的一年》﹙J.K. Rowling: A Year in the Life﹚的結尾,製作人問羅琳希望怎樣被世人記住?她想了一想,然後回答,「一個把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人。」。我覺得羅琳的才華,正是善用「道德想像力」,以愛及勇氣去創作奇幻的故事,走出生命黑暗的通道。奇幻故事有激發人們「道德想像力」不可低估的作用。通過奇幻的主題、故事結構、情節和語言、並且通過對未來的非凡想像,觸發人們對現實生存狀況及人性作出追問,對現實的問題進行道德反思, 對未來心存敬畏及擔受。
作教育工作的我們,要尋找有效的方法,透過潛移默化的途徑,培育學生們的「道德想像力」。
•香港國際教賢學院供稿
•作者劉煒堅為學院議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