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聖中學設立蝴蝶隊 校園孕育小昆蟲 豐富社區生態

刊登日期
2020.07.31

(本報訊)小小的學校蝴蝶園,原來已是有利生態的園地。天主教培聖中學在校園內設立蝴蝶園,豐富社區生態,更培訓「養蝶隊」,讓學生多欣賞大自然及培育耐性與愛心。

培聖中學去年九月開設蝴蝶園,又向外邀請了有三十年養蝶經驗的導師,每月到校一次培訓學生成立「養蝶隊」,學年內有二十多名隊員。

隊員會在蝴蝶園的植物上, 尋找卵與幼蟲,再放在養殖瓶中照顧,待牠們化成蝶後再放生。

該校蝴蝶園內種植多款植物吸引蝴蝶覓食及繁衍,包括連生貴子、桔樹、金銀花、青廂及蒽麻等,能吸引諸如波蛺蝶、玉斑鳳蝶、金斑蝶、玉帶鳳蝶停留。

培訓「養蝶隊」

感受化蝶破蛹喜悅

讀中二的養蝶隊成員姚卓嵐說:「我們找到蟲子後,會連同葉子一起放進養殖瓶內。幼蟲蛻皮,過一段時間會變為蛹,最後化為蝴蝶。」

姚卓嵐說,養育蝴蝶可訓練耐性,而在蛻變的一個月內,她每天留意著蟲的變化。雖然她參加養蝶活動近一年,卻未能親睹蝴蝶破蛹,反而是她媽媽在家時見到養殖瓶內蝴蝶破蛹的一刻, 更能用手機拍下, 再傳送給女兒。「我以為過程很快如一分鐘內,但最後要四分鐘。」 

學生家長合作飼養 愛惜生命安葬早夭蝴蝶

「養蝶隊」另一隊員鄭浩宏說,他會把蝴蝶幼蟲帶回家中飼養,爸爸也會幫忙照顧。

爸爸鄭建和說,這活動讓他跟兒子打開對話匣子,多談到校園生活,他們現在也不時會交換養蝶心得。 

鄭浩宏也記得一次未能化蝶的情況,一隻蝴蝶的身體可以破蛹,但翅膀卻不能掙脫,「我嘗試用鉗子幫牠離開蟲蛹,但不能太過介入,怕牠日後不會飛。」最後那隻蝴蝶生活了兩週便去世,浩宏便把牠埋葬在花槽內。

蝴蝶園配合環保教育

蝴蝶能傳播花粉,有益於生態。養蝶隊自去年起養育並放生了約五十隻蝴蝶。

培聖中學助理校長洪昭隆說, 香港的蝴蝶保育程度不理想,校方希望讓校園成為蝴蝶繁衍之處, 並聯同社區內其他地方,形成「蝴蝶生態區」,「讓蝴蝶遷徙、尋找食物時,容易在市內落腳」。

洪昭隆說,學校著重環境教育,並期望透過生態友善校園, 跟學生分享環保信息。

蝴蝶園養蝶隊負責老師梁利誠說,鄰近的聖葉理諾堂早前把年桔送給學校,桔樹是玉帶鳳蝶的寄主植物,一份小禮物,也幫助了學校養蝴蝶。

蝴蝶園旁的牆壁上貼有生態主保聖方濟的海報,鼓勵學生放下憂慮,使該處成為靜思、反省及宗教培育的區域,在蝴蝶園再加添了宗教元素。(吳)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