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屈淑美修女入會金禧 先後當護士與神師救人靈
「為過去的一切, 我感恩; 為將來的道路,我願意。」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屈淑美修女本年入會金禧,曾為醫院護士,現專務靈修陪伴,她說: 「我由當護士照顧病人身心靈,轉為當上指導靈修的神師,一切也與基督同行。」
七十五歲的屈修女形容自己過去有「三個二十五年」,頭廿五年是辨別聖召的道路,接著的廿五年是修女也是護士,去照顧病弱,第三個廿五年專務靈修,透過牧民工作救贖人靈。
屈修女生於非公教家庭,父母有八名子女,她排第六,小學就讀官校,中學派到嘉諾撒聖心書院,一九五九年她中二時領洗, 六三年考入伊利沙伯醫院訓練學校,立志幫助更多窮人。她說當護士的心志,與讀書時參與聖母軍有關,當年每週跟從嘉諾撒修女上醫療車,到西環貧困地區看顧病人,「我負責登記,那位意大利修女只懂意大利文,不懂粵語,我只好以身體語言充當翻譯」。
她中學起活躍於聖母玫瑰堂,當時有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的修女在該堂區服務, 因而認識了該會。
催使她思考聖召的,原來是她在堂區看到一幅聖保祿會的圖畫: 背景為法國一個名為「沙爾德」的村莊,四位女生拖著孩子,在村內為村內兒童辦教育。後來知道那些女生早上自學文法,下午便教導孩子,從而提升整條村的教育水平。畫中情景與當時六十年代的香港相近:百業待興,不少家庭生活貧窮,新移民湧入,天台小學林立,她說:「此圖畫令我想起香港的境遇,我也很渴望能追隨純樸的生活去幫助他人。」
推動自然家庭計劃
屈淑美當上護士工作數年後, 決定加入聖保祿女修會。她感謝父母的開明,「即使不捨得我修道,也樂意把我奉獻給教會」。一九六九年, 屈修女成為備修生,七○年入會時二十五歲。
入會兩年後她獲派往聖德肋撒醫院服務,她與婦科醫生及數位修女在院內設立了一間教授自然家庭計劃的診所,教導已婚夫婦學習自然生育法。她認為作為修道醫護,更要帶出維護生命的信息:「生命是由胎兒開始,天主是生命的主宰,所以每人也很寶貴」。
二十三年的護理生涯中,十八年在聖德肋撒醫院護士學校(當中約三年當校長),另有五年是聖保祿醫院普通病房主管,當病房主管時,她留意著病人和家屬的情緒,會用心聆聽病人的心聲,當有病人離世時她會在旁安慰臨終者家人。
她說:「修道人又同時是護士, 更要懷著愛與關懷,在工作中傳達基督的精神。」
牧民與靈修彰顯主愛
一九九五年屈淑美修女五十歲那年,修會安排她離開醫院,轉到贖世主堂當牧職修女,讓她接觸新移民及窮人,她很投入與教友相處。那段時間,她以六年時間完成英國倫敦大學的遙距神學課程,同時也學習默觀和歸心祈禱。她說那時尤如「轉行」,「堂區服務讓我學習成為靈修的人,十年後離開堂區,修會派我到當時新落成的聖保祿樂靜院當神師, 直至今天。一切也是主的旨意」。
在樂靜院十五年,她在中文大學修讀有關天主教的碩士課程,也應不同教會團體邀請,推動聖保祿精神、靈修、傷健、合一等課題。
屈修女在眾多教會活動中,也時有推廣書法。原來在當護士時她已愛上書法,認為書法靈修可以助人入靜,「當藝術與宗教結合,以不同的書體抄寫聖經或經文,寫的過程中進入默觀,使人感到平安和專注。」
她曾跟隨書法教師黃兆顯學習,作品亦見於展覽上。她喜歡草書,說草書變化多端, 不用跟從規則,可讓她自由發揮。現在她仍每週有一至兩晚練字,也會在節慶時寫揮春和對聯。
修道五十載,她引述聖保祿的話:「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她說願意在往後的修道生活中,也成為喜樂的奉獻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