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人】炒 散
「炒散」是指「做散工」、「兼職」或「非正式工作」。近年來愈來愈多年輕人選擇「炒散」。他們未必是沒有一技之長或學歷的,但就寧願「自由」一點,卻不去全職工作。你能想像青年是為了甚麼要「炒散」嗎?
幾年前接觸過一位不斷轉兼職和短工的大專生阿明(化名)。年紀輕又不斷轉職,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他的工作態度不好所以沒有長工聘請。但相處過後,又覺得他做事認真,跟他傾談後,才知道原來他與家人正在輪候公屋,多等一兩年便輪到了。若他找一份正職工作,會令家庭收入超額一兩千元,使父母的公屋夢落空。
「父母已近退休年齡,隨時會被裁員。就算我找到一份正職養得起自己又怎樣?」阿明說︰「就算他們不被提早退休,他日我成家立室也會搬走的。如果有公屋,起碼可以減低他們的住屋開支,退休後的生活也沒有那麼吃力。」
出身基層,阿明沒有想過大富大貴,他說父母只想他讀完大學,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 過比上一代好的生活。這數年間,每當公司要加工資或要把他轉為正職,他就辭職不幹。他認為自己仍然年輕,從事不同的行業,正好當是不同的體驗。
認識阿明的時候,我以為這只是個別青年遇到的情況。沒想到數年之間,遇到一個又一個剛畢業的青年都有著同樣的就業處境,家中都有類似的情況——有的是為了公屋、有的是為了照顧患長期病患的家人。上星期重遇在教會認識的阿雪(化名)。她是學校助理,認識她兩三年以來,她也是每年轉一次工作的。一問之下,原來她跟阿明一樣是為了家庭。
「小時候家中環境不理想。高中開始已經要自己兼職養活自己。勉強捱到畢業,我希望能在自身條件容許之下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工作。」阿雪認為自己沒有打好基礎,也不特別喜歡讀書,所以她不敢奢望可以透過讀書進修來發展自己的事業,成為「成功」的專業人士。
「我不像其他年輕人有家人提供資源去自我進修和發展,家裡資源不足,我也不會強求。家裡已經盡可能培養我了,我覺得自己是個堅韌不屈的人,環境不許可,我會盡量作最好和有意義的選擇。」阿雪道。
曾幾何時,大家都喜歡說甚麼「港孩」、「廢青」來形容新一代。這些「名詞」塑造出新一代「自我中心」、「被動」、「欠上進」的刻板印象和標籤。上一代以為青年「不羈放縱愛自由」,「炒散」只為不受正規工作的限制。但阿雪和阿明的經歷,卻反映出新一代的「不強求」是為了顧全家裡的大局,忍耐「炒散」也是出於對家人的愛。
每一代「顧家」和「愛家人」的方式都各有不同,我們是否不應該讓那些刻板印象和標籤蒙閉雙眼?親身聆聽青年的故事,以寬容的態度去理解新一代愛教會、愛國家、愛香港的方式,才可以真正了解我們的年輕人吧。
•本專欄由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委之友」供稿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