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青年政治參與 兩成青年出現抑鬱或焦慮
(本報特稿)香港超過兩成青年有嚴重至極度嚴重的抑鬱或焦慮徵狀,當中由政治事件引起的創傷後壓力反應徵狀嚴重。香港大學的調查發現,並建議社會為青年尋求不同參與決策的機會。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陳凱欣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在本年1至4月進行「香港青年的政治參與和意向、價值觀與心理困擾」的網上問卷調查,於網上訪問712 名15至25歲的青年,當中37%是中學生,約62%為大專生或相關學歷。調查探討青年人政治參與和意向、價值觀,並了解青年在社會衝突和緊張局勢中的心理健康狀況。
研究結果指出,36.6%受訪者認為影響他們重大壓力事件與學習相關;8.8%表示與社會政治事件有關。數據亦顯示,超過兩成青年患有嚴重至極度嚴重的抑鬱徵狀,而四分一受訪者患有嚴重至極度嚴重的焦慮徵狀。
此外,青年人參與政治行動,與他們的價值觀有密切關係,所以了解這些價值觀對社會發展與政策制定十分重要;報告中建議社會為青年尋求及建立不同參與決策的機會,鼓勵他們通過合法途徑實踐政治參與, 而社會亦應以開放的角度和態度,聆聽及接納青年人的建議和訴求。
研究顯示有不少青年正受困於社會政治問題和各種壓力事件,所引發的創傷困擾。報告藉此建議應建立相關平台,為他們提供情緒支援,並且從社交網絡的途徑提供臨床支援服務。另外,社會大眾亦可在不同層面建立平台和遙距策略,例如網上諮詢服務, 協助受心理困擾的青年。
教友輔導心理學家: 聆聽青年感受
教友輔導心理學家郭倩衡9月8日對本報說,上述調查在本年1月至4月進行,正值新型冠狀病毒疫症嚴峻的時候。她認為疫情雖然令長久的社會行動稍為止息,可是卻令不少關注社運的青年頓時失去方向;疫情帶來挑戰和社會不穩定,也影響了青年的學習與生活。她說,成長中的青少年,要在不同方面建立自己,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郭倩衡目前在樹仁大學輔導暨研究中心服務,過去也替教區屬下機構主持青年講座。
她說,去年6月的社會運動至今,已不再是單單關注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政治議題已長時間圍繞著香港人的生活。她說,面對政治問題愈趨複雜,社會不確定性的因素, 令人出現焦慮徵狀。
她認為要幫助青年處理情緒困擾,適切的聆聽很重要,例如是為青年提供抒發意見的平台,透過「創傷知情」的輔導技巧,聆聽青年感受,這有助了解青少年面對創傷與身心反應。(吳/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