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文件駁斥「安樂死」: 末期病人仍要得到護理

期數
3998
刊登日期
2020.10.02
主曆
主曆 2020 年 10 月 04 日 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梵蒂岡新聞訊)教廷信理部9月22日就「安樂死」的爭議發表題為《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信函,强調「不治之症」不代表「無法護理」,社會應妥善照顧末期病人。該信函著眼於福音和耶穌的祭獻所帶來的痛苦和苦難的含義。

面對近年社會上的相關爭議,信理部的信函探討「對生命處在危急和末期病人的護理」,當中譴責各種形式的「安樂死」和協助自殺,並重申要支持病人家庭和醫護人員。信函獲教宗方濟各批准後發出。

信理部强調,末期病人有權得到社會的接納、醫治和愛護,即使病人無法或不可能痊愈,有關方面仍有責任醫治和護理病人、在心理和精神上陪伴他們。

信函引述聖若望保祿二世指出,各方「當盡可能治愈,時刻護理」生命處於最後時刻的病人、聆聽他們,讓他們感到被愛,這些關懷能讓病人免於孤獨、痛苦及對死亡的恐懼。

信理部在信函中亦回應了社會對生命議題的一些誤解,例如部份人認為只有存在一些精神或身體上的特性,才「相稱於」人的生命。另有論點認為安樂死是出於「憐憫」,信函指出真正的憐憫不會促使病人死亡,而是以愛心接納和扶助病人,設法减輕他們的痛苦。

談到護理這課題,信理部指社會需要讓病人認清他們不是負擔,而是會得到親人的關懷和重視,而「履行這項使命時,需要循適當的途徑幫助家庭」。

此外,信函也談到護理病人的幾種情况, 指出患有畸形或疾病的兒童自受孕起就應得到陪伴,墮胎「絕不合法」;以及有關方面應適當地護理那些失去知覺的病人。

至於在靈性上陪伴那些要求「安樂死」的病人,信函指教會需要給予關懷,邀請他們改變想法,但「不可作出被視為贊同這種做法的任何舉動」,例如當病人執意接受「安樂死」時仍留在手術現場。

圖︰信理部新發表的文件強調應為末期病人提供紓緩治療。圖示修女在美國一所療養院彈琴,安慰末期病人。
     (本版圖片:天美社╱ 宗座基督徒合一委員會臉書╱梵蒂岡新聞網)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