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讀書】建築──超越實用的藝術〔作者︰陳婉君〕

期數
4001
刊登日期
2020.10.23
作者
陳婉君
主曆
主曆 2020 年 10 月 25 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建築集結了各樣的技術與物資, 結合各種人的能力而成,建築家的工作終究就是將這些物資與技術統合為一,並賦予建築物表情。」 

就「建築」一語來說,「建」是組構的行為,而「築」是構造的動作,兩個字加起來便是因構造而產生的實體。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首要條件是,要在視覺上具有秩序,而材料與構造是分不開的,歷經了構造的過程與細部的表達,給予豐富的內涵,若建築物能融入與自然界一貫的秩序中,就能產生一種美感。人類有解讀自然界狀態的能力,就是從感受美的視覺入手。德國的建築家卡爾.弗雷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1781-1841) 說:「美是自然內在智慧的視覺證明。」自然的法則、結構或材料等,便是美的來源,構造的明晰表現才是建築的目的。「建築的任務是為了使那些實際的、有用的、功能上的東西變得美麗。在美和結構之間增加了一個重要的聯繫,一座建築中的所有重要結構元素都應該是可以被看見的:一旦結構的基本部分被掩蓋, 整個思維的過程就丟失了。」

作者走訪世界各地的古今建築,探索人類建築原型,就建築發展的歷史性問題提供了獨特的角度、觀察、考證與歷史觀點,發現最原始的「人與建築」關係。讓我們更加理解建築的概念。人類最早出現類似空間的構造物,其實是在新石器時代,當時人類將石塊豎立起來,像是開啟了一個小窗口,向神明傳達訊息,現在世界各地都可發現類似的石塊,如非洲、美洲、歐亞大陸、台灣等地,都有這類的巨石文化,是建築最原始的面貌。

人們最初開始建造聖堂時,甚麼設施做出來就自然而然形成外觀,但聖堂最初具精神意義的象徵設施不是小聖堂,而是領洗堂,至今歐洲所遺留的遺構只有意大利的羅馬與拉溫納(Ranenna)、法國的波堤葉(Poitiers) 等。它們的形制都是一樣,採取了圓形或八角形、多角形的集中式,在中央設置了水槽,而在聖若望洗禮堂(Battisterodi San Giovanni),使用的不是水槽而是水井,從河川引水而來,有以活水洗去罪惡重獲新生的意味。水槽是聖堂的肚臍,形狀是向下凹的,而領洗堂是固定的會蓋上半球型的穹窿,抬頭仰望基督聖像就繪畫在穹窿裡面,像漂浮在宇宙中央,俯視地上重生的子女。在初期的聖堂建築中,一定是使用黃金底色的馬賽克,馬賽克是以骰子狀的著色大理石、彩色的寶石、玻璃,以及敷上金箔的石頭等等並排來描繪,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所留下來的基督聖像,連憂心忡忡的面容也描繪得栩栩如生。在初期基督宗教時期藉由穹窿與巴西利卡(Basilica)式空間結合而確立了基本形態後,繼而穹窿聖畫往巴西利卡式空間的牆面與天花板面漸漸擴大的風氣。聖畫佔據了聖堂,使仿羅馬建築達到巔峰,形成了「仿羅馬聖堂是一本聖經」的現象。

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 曾說:「我們塑造了建築,而建築反過來也影響了我們。」與純藝術相比,建築具有實用性和欣賞性,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當中蘊含著人文思想、文化、歷史、情感等元素,環環相扣,互相影響和滲透,展現人與自然和土地的親密關係,把無形的的意念與精神,透過建築將故事娓娓道來。

  • 陳婉君,香港公教真理學會主編。

 《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
出版社 遠流出版 / 作者 藤森照信 / 譯者 黃俊銘
出版日期 2017年11月 / 定價 HK$117 / ISBN 978-957-32-8158-0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