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有聖堂】牛頭角基督勞工堂(下) 培育青年擔起禮儀與愛德服務

期數
4004
刊登日期
2020.11.13
主曆
主曆 2020 年 11 月 15 日 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按圖放大


幼稚園高班的「小輔祭」、小學的領經員和中學的義工,是牛頭角基督勞工堂獻祭的中堅份子。青年之所以敢於嘗試與服務,背後亦有一位陪伴他們從錯誤中學習的本堂神父,以及一群願意投入時間心力的青年領袖。

基督勞工堂主任司鐸盧伯榮神父說,堂區的牧民特色之一是「trial and error」(反複試驗),陪伴青年從錯誤中嘗試和學習,也讓青年領袖帶領較年輕的一起服務,透過身教傳承友愛精神。

基督勞工堂鼓勵青少年服務教友,更讓他們擔當重要崗位,主日學導師趙嘉琦說:「在這堂區,小學4年級便可以為彌撒領經或讀經,當然事前會有足夠的培育和預習。」

她說:「孩子於主日學畢業後,可加入歌詠團或輔祭會。小輔祭在家中或許不少事都由父母代勞,但在堂區,他們要在祭衣房內為禮儀打點一切, 從而學會照顧自己與他人,自行分工、主動祈禱。」

趙嘉琦說,青少年在服務中得到肯定,繼而進一步投入堂區。她在堂區長大,自小參與善會,與同伴透過服務建立了友誼,至今仍一直服務堂區。

盧神父說,堂區不只著眼於勤加服務的青年,也重視「尋羊」。堂區位處明愛牛頭角服務中心之內,因此能接觸到前往中心歇息的街坊和參加遊樂活動的青少年,其中一位唸中二的主日學女青年,因家中無人照顧,放學後便前往明愛玩耍,堂區邀請她上主日學、讓她結交朋友,她最近領洗後即入了輔祭行列。

明愛牛頭角服務中心本身結合了牧民工作與社會服務的功用,其中,地下是堂區辦事處及明愛社工服務單位;一樓是可納300人的禮堂,平日用作服務,主日則用來開彌撒;二樓是附設小型圖書館的社區中心;三樓是社區中心的小禮堂和活動室;四樓的小聖堂舉行平日彌撒與明供聖體。

盧神父希望前來接受明愛服務的人士,也能夠透過建築物內的宗教標記與雋語,得到安慰與鼓勵。而他指堂區從事關社服務時,明愛同工也會培育教友,並讓他們認識鄰舍。

青少年成為福傳新力軍

基督勞工堂除了在聖堂內培育教友,也外出到社區傳教。該堂區近幾年與九龍灣的聖若瑟堂,以及區內的公教學校合辦「小耶穌聖誕生日派對」向居民福傳,活動中小學生便擔起表演工作;明愛牛頭角長者中心及明愛牛頭角社區中心則負責攤位遊戲。

該堂區議會會長關美媚說,堂區讓青少年在禮儀與愛德服務中成長。她說青年服務街坊,反過來街坊的也讓他們成長。

昔日小輔祭 今日青年領袖

正因為堂區信任青年,青年領袖鄭礦元指這份培育精神讓他們有信心做好事情:「這堂區的特色是著重青年培育,更重要的是傳承服務精神⋯⋯我小學做輔祭時做錯事後,很擔心被責罵,但盧神父安慰我說:『虔誠就好。』神父只教導,不責罵。」

上期介紹過堂區的招牌服務「慈悲銀行」為區內基層家庭送上安樂茶餐,也與有需要的學童分享上學物資,青年不單只策劃活動,也會與其他教友一起當義工,其中鄭礦元便在前綫服務街坊。

鄭礦元指慈悲銀行讓他走出「舒適圈」, 認清基層街坊的困難,「大家上門為街坊送餐後,令我明白溫飽非理所當然,而自己亦要為生活感恩並幫助有需要的人」。他期望從堂區起步去關心牛頭角街坊。

昔日瑪利諾神父在九龍東成立多間學校,乘著60、70年代本地的工業發展而成立工業中學,同時又成立牧民中心,過程中傳教士紮根於堂區並培育了一批熱心服務的青年。

而基督勞工堂的慈悲銀行,正是前主任司鐸、瑪利諾會譚建平神父(T. A. Peyton)早年的構思, 譚神父離任後,便由盧神父與教友把構思實現。

議會會長關美媚肯定不同善會與教友的努力,至於青年提供服務,既能為堂區注入新構思,也從中鼓勵同輩更熱心參與堂區,壯大信友團體。

編輯 KC / 採訪 Joe Tang / 設計 Mike Chan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