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90歲溫以政神父晉鐸鑽禧 傳福音拓展天國輾轉廣馬港

期數
4006
刊登日期
2020.11.27
主曆
主曆 2020 年 11 月 29 日 將臨期第一主日

60年前在香港晉鐸的溫以政神父,在主的引令下前往馬來西亞擔任海外傳教士15年,直至返港加入成為教區神父後,溫神父再次與傳教士聯繫上,在主教派遣下他有20年在西貢離島保存多間小堂,免被政府收回,以延續昔日海外傳教士進村傳教的福傳足跡。

1977年,溫以政神父開始協助保存五所西貢區離島的舊聖堂,前後20年。這是溫神父加入香港教區後的首項任務,「當時政府表示無人使用的教堂,便要收回土地。我當時在大埔的聖母無玷之心堂服務,胡振中樞機便派我去管理及修葺小堂。」溫神父仍懷緬昔日這職務,每星期有四天到西貢離島不同的小堂,負責修葺工作,去守護這些已過百年歷史、盛載著昔日傳教士到偏遠村落福傳足跡的舊聖堂。

保育離島聖堂20年

為了保存教會物業,溫神父便要想辦法去吸引教友前往。有一次他專程在市區買了100張棉被,再運到離島小堂旁邊營地,方便教友舉辦宗教活動時宿營。每星期他有兩次坐船前往離島小堂:赤徑、深涌、大浪西灣、蜑家灣、白沙澳,「每次聯同一位精通修葺的教友, 帶備白麪包、牛油、果醬、茶葉作糧食,在那裡留宿一晚。」

西貢的小島位處偏遠,島上村民多移民或已遷出市區,再無人上教堂, 小堂日久失修。每次他們抵達小堂時,要維修的情況都不同,每次也只能見招拆招,「當發現廚房漏水,師傅便把學校旁的簷蓬拆下來用作修補材料。」修葺後的小堂, 會把資料印在教區手冊上,供教友避靜之用。

但在他守護的小堂中,位於東平洲的耶穌聖心小堂因島上無教友居住,最終也被政府收回。芸芸聖堂中,他最喜歡赤徑聖家小堂、大浪聖母無原罪小堂,以及蜑家灣聖伯多祿小堂,「這幾所小堂也有廚房、宿舍、客廳,走出門外已見到大海,既可祈禱,也可暢泳。這裡更令我想起家鄉門前的一條河流,我自幼便熟悉水性。」

服務吉隆坡再到香港

溫神父本年慶祝晉鐸60周年,他說加入香港教區前,其實是位傳教士。

在廣東省揭西小坡洋村出生的溫以政,父母生下七男一女,他排第四;及至1946年他16 歲時,要到潮州上學,每隔兩個月才回家一趟,有次回家父親問他:「神父問你會否入修院讀書?」當時修院就在屋企附近,一心想讀書的他便答應了:「其實我不知道在小修院生活的意思,原來天主用這種方式讓我逐步回應聖召。」

他在汕頭教區加入揭陽聖伯多祿小修院。入修院前,他原名溫祿道,「我的聖名是保祿—— 保祿傳道。入修院時,本堂神父拿著《辭海》說我去修道,要為我改名」。神父翻開辭典看到「道之以政、道之以德」, 便幫他改名溫以政,「道之以政,是培育的意思,以聖言培育我成為司鐸。」

溫以政修道3年後,因為戰亂, 於1949年9 月便轉到香港的西貢聖神小修院繼續修道,後加入華南總修院(即聖神修院的前身)。

從汕頭來港的他,因汕頭沒有主教,他輾轉取得馬來西亞溫德隆主教批准,於1960年聖母訪親日(7月2日)在香港的主教座堂晉鐸。晉鐸後一星期,他便要到馬來西亞吉隆坡服務,「我要傳福音,拓展天國,也感謝天主讓我成為神父,但從無想過會當上傳教士」。

吉隆坡是他第一個傳教地點,他很喜歡那裡的風土人情。在吉隆坡15年間,溫神父牧養華人堂區,服務兒童院和麻瘋病院。他認為信徒要傳福音,要透過信仰小團體維繫信仰,於是他著力發展聖母軍,培育教徒「成聖自己、聖化他人」的使命,最初只有兩個支團,直到他離開吉隆坡時已增至12個。

以政聖言生活會 與教友一起福傳 拓展天國

溫神父原本希望一直在吉隆坡服務,可是由於當地限制傳教士逗留年期,最終於1975年回港。「返回香港,修院同學黃德祥神父正在長沙灣基督君王堂當本堂,他請我到他那裡, 讓我盡早適應香港的生活。」後於1977年正式加入香港教區。

他服務九龍灣聖若瑟堂一轉眼已23年,期間他在堂區成立善會「以政聖言生活會」,希望成為香港與內地教會的橋樑:他與教友到中國內地朝聖,收集善款協助內地建立了30多間聖堂,善款也用來培育其他地區的修生等。

「傳福音,拓展天國,直到永遠」是溫神父常提到的格言,也是 「以政聖言生活會」的精神,近年溫神父常以蘆薈比喻教會,在溫以政神父晉鐸60周年刊中,他便以蘆薈為主題說:「蘆薈充滿生命力⋯⋯照顧容易⋯⋯是天父賞賜給我們的禮物。」溫神父在堂區天台種植了52盆蘆薈,比喻為香港教會所有堂區,表達教會要傳福音與人分施天主的恩賜。(高) 

01 溫以政神父在神父宿舍天台上種植了52盆蘆薈
02 1957年溫以政神父(左三)的家人往越南居住
03 溫神父(左四)於主教座堂晉鐸
04 1984年廣州鄧以明總主教到訪大埔堂區(左四為溫神父)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