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代人】輔祭新常態?
執筆之時,香港教區已經恢復公開彌撒將近兩個月。為防止疫症擴散,大部份堂區的彌撒內容已盡量簡化,「調適」至只剩下彌撒的基本要素,而信仰團體的聚會和活動也要暫停,大多只能透過網絡有限度地進行。這個疫情下的新常態,究竟對教友信仰上的培育有多大的影響?
筆者自小在輔祭會中成長,過去十多年,在神長們和一眾輔祭弟兄姊妹的言教、身教和境教下,對禮儀服務和團體生活培養出濃厚的興趣。回首過去,深感有幸活於禮儀生活的黃金時代,期望在疫情受控及社會變遷後,仍能經驗和享受禮儀的美學。
自年初停止公開彌撒後,不少神長們為照顧教友神益上的需要,都在網上舉行彌撒。可是在疫情下,不少輔祭已經沒有機會在禮儀中服務;及至恢復公開彌撒,很多堂區的輔祭已感覺不到「被需要」,或因著祭台上的「限聚」,而沒有回到祭台上服務。不少輔祭已失去了「親近祭台就是親近基督」的機會。
在聖安德肋堂服務的小日(化名)說︰ 「輔祭會能讓我認識更多禮儀上的事情。開始當輔祭時,讀中學的輔祭哥哥會教我們有關禮儀的事和細節。這是其他團體沒有的。」現時讀初中的小森對信仰十分熱心, 自小就參與青少年團契及學校的宗教團體, 他認為輔祭會能給他不同的培育。疫情肆虐後,他有幸可以繼續輔彌撒,但每兩星期的輔祭會聚會和彌撒的主日福音分享都暫停了,這讓他感到有些可惜。
輔祭不但失落了禮儀服務上的培育,在日常生活中也難以感受到團體的喜樂和温暖。科技的便利縱然有助輔祭們透過網絡「相聚」,但這些聚會已逐漸變成例行公事。或許基於時下青少年的日程繁忙, 高效率的「快閃」會議已成為大趨勢。在這麼有限的時間裡,又怎能妥善地建立團體?更遑論讓每一位成員互相了解,促成一個共融友愛的團體了。
聖誕將近, 防疫措施卻又收緊了。期盼在這個聖誕期後,可以有幸看見輔祭們回到祭台,透過團體的喜樂和服務,與世人分享聖嬰誕生的喜悅。期望世界各地的疫情都能早日受控,普世歡騰!
- 敎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委之友」供稿
圖︰「親近祭台就是親近基督」的機會在疫情下愈來愈少。攝於2 0 1 8年。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