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讀書】用文字塑造香港〔作者︰陳婉君 〕

期數
4011
刊登日期
2021.01.01
作者
陳婉君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1 月 03 日 主顯節

「他們靠每天造字過活,並會使出看家本領,透過寫、貼、髹、劃、鋸、噴、屈、拉等方法,在我們的字型城市裡,為貨車、馬路、後巷、橋底、石壆、大型花牌、膠片或霓虹廣告及電視娛樂節目添上人文色彩。」

《香港造字匠》繼《我是街道觀察員》、《霓虹黯色》之後,是作者第三本觀察香港街道特色的書籍。本書一共介紹了七種字型,包括貨車字、馬路字、花牌字、霓虹燈字、電視標題字、膠片招牌字及牆身廣告字,這些既熟悉又親切的字,每天跟我們擦身而過,滲透在生活的不同層面中,就是這種既遠且近的距離,我們往往會忽略它們的存在。如果我們願意走近欣賞的話,會發掘到造字匠背後的故事和看法,甚至了解到香港本土造字匠的美學與工藝造詣、人文精神及其社會功能等涉及不同範疇的社會意義。

戰後的香港社會蕭條,人們生活艱難,人浮於事,為了謀生習得一門技能是必須的,這些造字匠的共通點就是為了搵食。貨車字工匠楊佳說:「這些書法字(宋徽宗體)多麼瘦削,就算你寫得多好,也是沒有用!『搵唔到食』。有時為了『搵食』,就要學一些『搵到食』的書法。」渠王嚴照棠寫遍天下無盡處, 收過不少罰款告票,他說:「成個地球都給我畫過啦!他們叫我街頭藝術家?咁大頂高帽給我?我只是為了搵食啫!」為了生活你可以去到幾盡?他們為了養家糊口,傾盡心思,爭取每一個機會,不怕面對失敗,充份地反映出香港人的那份堅毅、刻苦耐勞、逆境自強的拚搏精神。

我們的日常生活都充斥著不同形狀的字體和字型,在電腦化的年代,還需要造字匠來造字嗎?「在這個現代化城巿,的確仍有用雙手『做字』的人,不過,他們也真的正在消失。」手寫書法字的那份人情味是電腦造字不能媲美的,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創作的實用性與藝術內涵連繫起來,讓我們感受到香港整個城市的文化氣息和脈搏。這些獨特的字體漸漸地融入香港這個城巿的大街小巷,與所有人一起生活、一起呼吸,感激這群默默耕耘的造字匠,為香港這個城市帶來了活力與生氣。

不同的造字匠有不同的性格和人生閱歷, 他們在專業範疇上的理解與執著,都有一套獨特的生存之道及價值觀。招牌師資李健明認為標題字的美學表現是十分多限制的,但這種限制正正能發揮招牌字的簡約之美,他說:「當你逐個字去看,每個字都有它值得欣賞的美。」電視標題字匠張濟仁說:「當寫字時,我腦海裡已開始構思要怎樣做,永遠都有不同的有趣想法鑽出來。」他提醒大家經常要抱持好奇心看事物,每一天身邊所發生的事情都可以是靈感的創作泉源。

香港特色本土文化的土壤正不知不覺、一點一滴地流逝,如果我們不努力去捍衞和保留我們彌足珍貴的本土文化,將來我們及我們的下一代就只能在舊報紙、舊照片中尋找那消失殆盡的歷史回憶。


字型城市──香港造字匠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作者 郭斯恆 / 出版日期 2020年7月 / ISBN 978-962-04467-0-2 

陳婉君,香港公教真理學會主編。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