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政府,你聽到青少年需要嗎?
在最近施政報告中,青少年精神健康成為其中一個關注重點。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是甚麼情況,在上年度不少機構曾進行有關市民精神健康研究,其中在八月,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向過萬名市民調查,受訪市民中,分別有超過七成及四成受訪者,有中至高度的創傷後壓力症症狀,以及抑鬱症症狀;36%更同時存在兩種精神健康問題症狀。24歲或以下年輕人,呈現徵狀情況更較25歲以上人士嚴重。
負責研究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表示,24歲或以下的年輕人,呈現抑鬱及創傷後壓力的徵狀,會較25歲以上的人嚴重。他解釋,年輕人接觸創傷性的社會事件較多,而且特別著重理想、身份認同、生命意義等概念,這一年來受重大挑戰。
針對青少年健康情況惡化,不同專業人士很快提出很多解決方案,包括增加精神科醫生數目、加強精神健康社區教育,及如何鼓勵青少年求助,這些建議其實不是甚麼新建議,亦未能針對香港面對的處境。
陳友凱在研究發佈指出,政府及社福醫療界在精神健康方面的工作不容易,坦言社會事件令市民對政府信任大打折扣,受嚴重精神困擾的市民或曾參與社會運動或被捕,根本不敢求診。
故此,回應當下青少年精神健康惡化情況, 其實不單單是根據以往思維,以為只要增加資源,青少年就會尋求協助。他們感到絕望,也不感到社會明白他們想法,所以他們不願意與成年人連繫,當我們成年人仍然誤解青少年想法,又如何能好好回應他們的需要。
在這裡想分享以下一個故事,意大利年輕記者萊翁奇尼出版的書《天主是青年》分享了教宗方濟各與青少年相處的點滴,他提及:「事實上,青年顯然生長在一個拔除他們根基的社會裡;這社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同時又利用他們對市場的影響力,然後放任他們自生自滅。所以,這些青年自然會認為,他們唯一的機會是盡量順應外在的主流趨勢。這才是重點所在!為此,青年實際上沒有任何責任,反倒是成年人應該自問,他們正在創造怎樣的世界給青年。更重要的是,除了教宗方濟各以外,至今沒有其他人試圖真正了解青年的問題。這是最迫切的嚴重問題。」
至此,我懇請政府認認真真去聆聽青少年的訴求及對政府的期許,才能好好回應青少年精神健康惡化的情況。
-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