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讀書】真正的智慧〔作者︰陳婉君 〕

期數
4015
刊登日期
2021.01.29
作者
陳婉君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1 月 31 日 常年期第四主日

「《老子》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之語, 一般生物乃至人類的生命皆有很大盲目性和機械性,人的智慧不單向外用,而回返到自家生命上來,使生命成了智慧的,而非智慧為役於生命。」

讀書人最重要的是風骨,梁漱溟性格倔強,特立獨行,文革時期屢受批判而不屈,他引用孔子的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一國軍隊可以奪其主帥,但身為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被侵犯的。梁漱溟講述孔子本身並不是宗教,也不是要人信仰他,是要用理性說服別人,他借孔子喻己,必須維護自己的尊嚴,堅定心志是不會改變的。梁漱溟是二十世紀充滿創造力的著名哲學家,《東方學術概觀》是他生前最後一本著作,對東方學術中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學術予以宏觀的闡述和分析。

「學術出自人類的智慧而育成於社會交流之上。所謂人類智慧者非他,人心內蘊之自覺是已。凡用心在某一事物或某一問題者運用感官探索之時,必留有印象於衷懷自覺中,先後多次較量,乃悟得其相關規律,從而步步深入焉。」他提出的學術問題,第一是人對物的問題:「解決其生活所需物資問題」;第二是人對人的問題:「人與人如何得以和衷共濟,彼此無忤」;第三是人對自己的問題:「始於煩惱在自身,初不在外,大有覺悟認識,而求解脫此生來不自由之生命焉」。自古以來,中國最先解決了人對人的問題,導致人對物的問題解決不足,導致了中國近百年的科學發展的落後。「西洋學術之產生,就是由於智慧向外用,分析觀察一切,這就是科學。科學方法最要之點,即是將一切物觀化,將現象放在外面,自己站在一邊,才能看得清楚。」他又將學術分類成四類:一為科學技術;二為哲學思想;三為文學藝術;四為修持涵養(即修養),中國的儒家、道家、墨家及印度的佛家都在第四類之中。儒佛道三家有一個共通的點:「那便是其力爭上游者力爭人生在宇宙間越進於自覺、自主、自如也。」人的智慧不單向外用,而回返到自家生命上來,使生命成了智慧的,而非智慧為役於生命,道出了東方學術的真髓,是所謂的人生實踐之學,儒家、道家以至佛家的概念,皆不謀而合。

究竟甚麼是真正的智慧?人懂得分辨聰明和智慧嗎?哲學在古希臘所謂愛智之學,綜合萬象冥想深思,時或益人神智,是其可貴之一面。教宗方濟各給我們講解了「智慧」,就是「用天主的眼光看待萬物;用天主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形勢、狀況和問題,這就是智慧。有時候,我們看問題,是出於自己的喜好,或按照自己的心境,懷著愛或恨,懷著嫉妒… …。不!這不是天主的眼光。智慧是聖神在我們內做工,好讓我們用天主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教宗強調智慧「不是單純的人的聰明」,是我們跟天主的親密關係,是聖神賜予我們智慧的恩典」。聖神使我們成為「智者」,能夠「認識」天主,「人的聰明之心有了天主的滋味和味道」。梁漱溟說:「然一人經驗有限,更賴彼此交流,先後傳遞修正,由小道而蔚成大觀。」更說明了團體的重要性, 團體藉著談論天主,成為天主的臨在與愛的美好與生活的標記。「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始:實行敬畏的人,算有智慧;他的榮譽,必定存留永世。」(詠111:10)


 《東方學術概觀》

出版社 巴蜀書社 / 作者 梁漱溟 / 出版日期 1986年11月

陳婉君,香港公教真理學會主編。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