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生·活】由開自修室談起

期數
4015
刊登日期
2021.01.29
作者
丘建峰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1 月 31 日 常年期第四主日

 

星期天,晚飯過後,散步經過某聖堂。星期天的晚上八時,在一般情況下,大部份公眾地方,都是人流如龍,店戶燈光。但是,堂區聖堂的門戶緊閉,漆黑一片,人煙稀少的荒蕪景況。突然,太太說:「為甚麼不開放做自修室呢?」

多少莘莘學子,住在狹小的居所,要一張書桌而不可得,尋一片靜土而不果。為甚麼堂區不能善用自己的地方及時間,開辦一些有利社區的設施呢?造福社區內的年輕人呢? 

開一間房,讓人來溫習,吸引年青人,聚集人氣,進而傳福音,也讓教友有事可為,加強歸屬感。看起來,很好也很簡單。為甚麼不做? 

因為,這看似小事,在今時今日,要認真起來,很大件事。

誰來管理?他有沒有能力?他用甚麼身分來管理?有沒有牌照?如何確認來自修室的人是自修?申請標準是甚麼?吃東西睡懶覺不肯走如何處理?訂定規矩有沒有法律責任?有人受傷甚至死亡誰來負責? 

本來,開一間房子,掛一個牌,招募幾位義工就可以做的事情,變成要成立一個專責委員會作深入探討,並備有足夠法律行動的奇妙事件了。

開自修室是一件小事,背後的思維,卻是每一位有志於堂區團體的教友,要深思的大題目。當我們說堂區要成為一個團體,很抽象地說「團體」,沒有人會反對。但認真一點探究基督所建立的團體,正正是要擺脫法律主義,以人與人的關係為根本,秉持共同信念,走上天國的路,才是一個團體。

到這個位,團體不再抽象,傳教不再是說辭,挑戰就開始。這正是今天堂區常見的張力:理念上,大家說這是一個信仰的團體,運作上,大家最關心是行政的種種,而當二者衝突時,無所為,似乎是大家都較容易達到的共識了。

如果,我們相信青年是團體的未來,相信協助社區內弱勢者,提供地方給住在劏房的孩子,有一個寧靜的讀書場所,是基督精神的體現,我們就願意放下許多規限,不會把明天的憂慮放在優次的首項,並且想起慈善的撒瑪黎雅人這故事要回應的問題:誰是你的近人? 

由小見大,見微知著,開不開自修室並不是問題,卻是一條很有意思的思考題。今天,多少堂區有多少司祭和肋未人,以法律、保安與管理為封條,把團體綑綁得動彈不得,然後走進寧靜莊嚴的聖殿裡,一絲不苟地舉行禮儀,鏗鏘地唸出關顧世情的信友禱文,帶住熱情地回應派遣。

然後,禮成,熄燈,關門。

 • 堂邊鶴系列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