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聖地朝聖細味信仰 林錦玲投入聖言培育工作

期數
4025
刊登日期
2021.04.09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4 月 11 日 復活期第二主日

「芥子比芝麻還要小,這就像我們的信德一樣,雖然很渺小,但可變成為巨大的芥子樹。芥子提醒我們要謙卑,也要懷著信德為天主工作。」聖經培育工作者林錦玲手拿著芥子,讓培育活動參加者更容易掌握聖經內容,也更加投入活動之中。

常為堂區和天主教聖經協會主持聖經培育活動的林錦玲,不時去思考「怎樣幫助教友投入及默想聖經場境,如置身聖地之中?」她每年帶朝聖團往聖地,也在當地搜羅不少「寶物」:有聖經物品,也有文物複製品⋯⋯說它們是寶物,當然不是因為它們價值連城,而是教徒拿在手上都愛不釋手,會好奇地細看。

聖地搜羅活潑教具

「主日學小朋友最喜歡與家長一起砌聖殿模型。而耶穌茨冠與梅瑟約櫃的模型,都能令大人和小朋友記住相關的聖經章節。」她近年不時由聖地帶來一些芥子和無花果、乳香、沒藥、納爾多香液等聖經物品作教材。

教材讓林錦玲活靈活現地講述聖經故事,但為她重要的瑰寶,始終是自己親身走過的聖地。

復活節期內,林錦玲自然想到以往聖週時到聖地的日子。過去十多年,每年她都帶朝聖團到聖地:聖枝遊行間,居民會在樓上撒米歡迎朝聖者,朝聖者所感受到的喜樂,要親身經歷過才能體會。疫情下無法到聖地朝聖,她最近便為公教團體安排網上朝聖活動。

徹夜留聖墓大殿 墓前祈禱

至於她自己,便是從聖地堅固了信仰。1986年她首次踏足聖地,事前經過連串培育才起行,在聖地日間探訪朝聖,夜間研讀聖經:「聖經所載的,都在朝聖旅程中親眼目睹了。」

浸潤在聖言與朝聖之中,讓林錦玲漸漸愛上聖經培育的職務,也加入了天主教香港聖經協會。「從聖地回來後,我體會到一份召叫,希望為天主多走一步。」她說:「1992年我辭職往羅馬,修讀為期半年的聖經牧民課程,學習聖經祈禱、研讀梵二大公會議《啟示憲章》,也學習去設計聖經牧民活動。」

後來再赴聖地,林錦玲體會到祈禱是進入聖地的關鍵,否則便如入寶山空手回。「日間,排隊兩小時,才能夠進入聖墓大殿的墓穴小房間祈禱。」她明白到不能走馬看花,於是在內徹夜祈禱:「大殿每次只讓10位教友入內,凌晨後不得外出。「我跟團員各自到大殿內不同角落祈禱,也參與不同宗派輪流舉行的禮儀,並把握機會在聖墓前祈禱,享受與耶穌獨處的時刻。」翌日開門禮後,林錦玲一行人滿足地離開,「聖地讓我體會到,原來祈禱可以這樣深入。」

林錦玲希望其他教友也能夠從朝聖中體會信仰,於是她開始帶領朝聖團,負責分享朝聖點的信仰故事,從中鼓勵團員多讀聖經。「最初團員都怕在禮儀中讀經,但到行程尾聲,大家也願意投入地去誦讀,因為朝聖讓大家體會到天主聖言,也愛上聖言。」團員在旅程中的成長,亦促使她更落力去培育教友。

她說:「很多教友在聖地旅程中有所成長,是因為朝聖能讓大家代入聖經故事。耶路撒冷舊城的苦路不易走,多起伏,到了第五處更要上斜,過第七處才好些,行完全程我也有點喘氣。不過,當年耶穌是負著沉重的十字架去走。那份同理心便讓教友投入聖言當中。」

回顧昔日的聖言培育,林錦玲想起年輕時讀教理班所用的那本聖經,它寫滿了聖經學者梁雅明神父等老師的教導:「我有十多本聖經,中文、英文、希伯來文,而最珍惜的是一本30多年前上教理班時用上的聖經。上面有我的筆記。當年到聖地沒有朝聖手冊,便要帶聖經,它一直是我的珍藏。」

聖地為林錦玲打開了不少信仰上的寶庫,她見證過不少朝聖者也像芥子一樣得到營養,在信仰上發芽成長。

種種經驗讓林錦玲體會到,用心祈禱,細讀聖言,能夠讓教徒在朝聖路上更深入地與主相遇。(鄧) 

圖︰01 林錦玲在聖地帶領朝聖團
        02 耶路撒冷聖亞納堂講解
        03 收集聖經文物作為聖經培育教材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