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納爵年】聖依納爵的自我超越
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原是軍人。1521年,法軍攻打法、西邊境的潘普拉納,企圖直搗西班牙的心臟。依納爵堅守陣地,兩腳為炮彈嚴重創傷。法軍敬重其英勇,將其抬回羅耀拉老家。聖人痊癒後,決志前往聖地朝聖,路經茫萊撒小鎮,在小山洞中潛修一年(1522-1523),經歷了驚心動魄的歸依過程,記錄當年祈禱方法的筆記,日後成為舉世知名的《神操》。
20世紀耶穌會神哲學家郎尼根(Fr. Bernard Lonergan S.J. 1904-1984)曾提出認知理論,指出人的認知經歷三個階段:一、經驗;二、理解;三、判斷。從認知到行動,需加上第四層面的活動:抉擇。在認知理論的基礎上,郎尼根提出歸化理論:理智歸化、倫理歸化和宗教歸化。倫理歸化包含並超越了理智歸化;宗教歸化包含並超越了理智歸化和倫理歸化。
經驗包括視、聽、嗅、嚐、觸等五種感官經驗。理解指人企圖明白感官經驗的意義。人需經歷靈光一閃的洞察,方能由不明白到恍然大悟,理解經驗的意義,進而形成概念。判斷指尋找證據,證實所理解的內容為正確,認知至此完成。抉擇指按正確的認知作決定,並付諸行動。為確保知行合一,吾人須嚴格執行四項原則:一、留心經驗:留意整體經驗;二、明智理解:理解合符邏輯,不自相矛盾;三、合理判斷:憑客觀證據作判斷;四、對自己的抉擇負責:自己決定,自己負責。能夠嚴格執行頭三項認知原則,便能獲得真知。每獲一項新知識,都讓人超越自己,郎尼根稱之為「理智上的自我超越」或「理智歸化」。
徒有認知而無後續行動,認知無法產生意義;人須以正確認知為基礎,作出正確抉擇,躬行實踐,方能體現存在意義。當人藉一連串抉擇,由追尋感官和心理上的滿足,轉而追尋(倫理)價值,便經歷了「倫理上的自我超越」或「倫理歸化」。
「宗教上的自我超越」或「宗教歸化」,並非指人皈依某一宗教,而是指人活在天主的愛內,愛成為其一切認知、抉擇和行動的動能,推動其不斷超越自己,捨棄以名、利、金錢和外在成就所建構的「假我」,進而活出「真我」,即天主的肖像。此一由「假我」走向「真我」的過程,傳統靈修稱之為成聖。郎尼根則認為,由「假我」邁向「真我」的歷程,須經歷「理智歸化」、「倫理歸化」和「宗教歸化」三個存在層面的轉化。論述方式雖有不同,其理一也。
聖依納爵在茫萊撒的一年間,便是經歷了從「假我」走向「真我」的過程,即郎尼根所稱的「理智歸化」、「倫理歸化」和「宗教歸化」。
聖人深切反省自己的一生,洞悉假我的虛幻本質,進而認識真我的內涵和意義,此一自我超越過程便是「理智歸化」。
依納爵深度反省一生的罪過,藉修和聖事離棄罪惡的生活,回頭轉向天主,從追求感官和心理的滿足到追尋價值,踐行正義的生活,此一自我超越過程便是「倫理歸化」。
依納爵充滿聖神,為天主的愛所推動,立志離棄以往罪惡和虛假的生活方式,奉獻所有,矢志事奉天主,終身不渝,此一自我超越過程便是「宗教歸化」。
本文嘗試以郎尼根的哲理,闡釋會祖的歸化旅程。聖人的歸依,是恩寵的果實。郎尼根的歸化理論,是開啟依納爵歸依奧秘的鑰匙! (六)
-
耶穌會於2021年5月20日至2022年7月31日慶祝「依納爵年」。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