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與鑰匙

刊登日期
2011.08.19
作者
劉婉婷

一名中國吉林老婦三十七年來吃石頭上了癮。當年老婦懷有身孕,但身體非但沒有因吃石頭而有異常變化出現,女兒出生後也十分健康。其女兒在廿三歲那年,便學她吃石頭,且一吃便上癮。一九一二年,當鐵達尼號啟處女航時,一名二副船員在離船時將一把非常重要的鑰匙帶走,這把鑰匙鎖著的是船上唯一一副雙筒望遠鏡,在沒有望遠鏡的輔助下,船員只好憑肉眼觀察前方的障礙物。當發現海洋上的冰山時,一切都太遲,一千五百多人在海上喪生。鎖著望遠鏡,鑄成世紀海難,這把鑰匙被人稱為「奪命之匙」。最近,這「奪命之匙」在倫敦拍賣行最終以七萬八千英鎊落錘,由一名中國商人來競價。

原始人為了安全,有時要推動巨石來擋住洞口,以防備野獸侵略。私有制出現,以防小偷,於是鎖也就誕生了。古埃及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鑰匙。古羅馬人是最精巧的鎖匠,他們對製造鑰匙有相當的研究。至於門,古代的門也有用石造,石與磚造的門框變化多端,有西方常見的拱門。究竟石與鑰匙有何關係?一位漁夫與「他」相遇後,便成為「持匙者」,「他」給漁夫取名說:「你是『伯多祿(意思是磐石) 』,並要在這磐石上建立教會,還把『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參閱瑪十六18-19)。這句說話以拉丁文鍍金刻在聖伯多祿大殿圓頂底端的環帶上。所以,「石與鑰匙」象徵著伯多祿成為教會第一任繼承人。為何揀梵蒂岡開啟教會之門呢?據說在聖伯多祿大殿的地下,曾發現一塊刻有「伯多祿在此」字句的石頭,指明了伯多祿殉道後埋藏的地點。

一五四七年,教宗儒略二世吩咐當時七十二歲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接掌聖伯多祿大殿的工程,直到八十九歲,米氏來不及完成大圓頂設計,由弟子接續完成,整個過程歷時一百二十年才完成,據說在圓頂旁仍保留米氏當時的工作室。聖伯多祿大殿中央有一個四柱漆黑色螺旋形支撐著華蓋的教宗祭台(baldachin)(見圖一),是巴洛克藝術家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設計,誰料想不到,他為伯多祿做了很多給後人可瞻仰的「美麗回憶」。如果大家曾到過梵蒂岡,理應知道聖伯多祿廣場有兩個半圓形像雙臂環抱的迴廊(見圖二),是貝氏的傑作。兩邊迴廊頂上立有一百四十座約三米高聖人雕像。說起雕像,廣場靠近大殿台階前有兩座五點五米高大雕像,左邊是法布里斯(Giuseppe De Fabris 1790-1880)雕刻拿鑰匙的聖伯多祿;而右邊是手持刀劍及經書的聖保祿,是托多利尼(Todolini)創作。

公認世上最大的聖伯多祿大殿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全賴「石與鑰匙」的功勞。要雕刻一塊堅硬的石頭,不是易事,也許,雕刻家要付出勇氣、勇毅才能讓堅硬的磐石表現出生命力。人好比一塊石,要用無私的愛去柔化心靈上的頑疾,像雕刻家一樣喚起頑石的柔軟。持匙者即有授權管理人,是隨時可使用該財產的人,像耶穌委託伯多祿一樣,要看管教會;可是鑰匙可以把一道門鎖上,與世隔閡,關閉自己在自我黑暗中,多可悲!一個成熟的人應握住「快樂的鑰匙」,不期待別人給他快樂,反而要把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