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西貢「文化古道」 融合信仰與生態歷史文化

期數
4043
刊登日期
2021.08.13
主曆
主曆 2021 年 08 月 15 日 聖母蒙召升天節

(本報訊)「帶領教友穿梭西貢古道的聖堂期間,領行員會介紹生態與聖堂建築,也有靈修環節。這是一趟朝聖之旅。」

古道行的領行員楊偉民陪伴朝聖者探訪西貢區內具歷史而停用的小堂,更在旅程中加入生態靈修等幅度,「讓教友學會欣賞大自然,淨化心靈。」服務教友前,領行員本身則要參與山藝課程,「這艱辛的訓練,是為要轉化領行員的生命,裝備好自己去服務參加者。」

未來的朝聖活動,將因應新計劃而更加豐富。古道行小組最近獲鄉郊保育處資助,推出「西貢天主教教堂及鄉村文化古道建設計劃」,並準備於本年10月起推出連串活動,糅合健行、生態、歷史、文化、靈性教育五個幅度。

小組8月8日於教區中心舉行集思會介紹這計劃,同時收集各界的意見。

過去三年古道行致力把西貢的十間小堂連起來,發展成一條朝聖之路,也為此復修聖堂,以及舉辦朝聖活動、生態教育及歷史研究。小組主席蔡惠民神父於集思會致辭時說:「這些教堂已跟西貢歷史、文化、生態融為一體,故此小組不只著眼於復修,也致力打造一條『文化古道』。」

古道構思充滿想像

負責構思這文化古道統整工作的督導委員會主席郭少棠教授指出,文化古道能「為社會提供一個多元化、充滿想像,讓身、心、社、靈互動的旅行資源」;至於構思中的活動,包括供學生參與的生態及文化遊,由學者和村民介紹建築和文化,同時可結合生態工作坊、行山、靈性上欣賞大自然等幅度,繼而讓學生成為義工,再去向社會大眾分享環保概念;小組亦構思為傷殘人士舉辦體驗活動,「讓他們透過大自然洗滌心靈,克服困境和重拾自信。」

古道行小組近期著手的多個復修項目,其中西灣海星小堂預計於9月完工,北潭涌聖母七苦小堂和蛋家灣聖伯多祿小堂則預計於10月完工。

「西貢古道上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可以成為教育青少的資源。」集思會講者、古道行委員郭淑芬喜見青少年透過考察昆蟲和植物的活動,培養出愛護環境的心。

過去古道行與外間團體合辦「大自然課室」,讓青少年在枯葉堆尋寶,認識裡面的小動物如何令植物長得更健康,她說,「青少年從害怕毛蟲,到慢慢接受放牠在手上,好好觀察再放回原地,從中學會與大自然相處」;此外也有結合藝術的「藍曬」活動,讓參加者於小堂內採集植物,再以感光水劑製作出自己的相紙,於太陽下曝光,為不同的植物留下影像。

出版村內小堂故事書冊

西貢古道除了具備生態資源外,更有傳教故事等待教友發掘。為保存小堂歷史,古道行組員多次入村訪問教友及考察小堂。

古道行委員林雪碧博士在集思會上說,一些小堂失修,加上教友村民去世或已遷出,文獻亦不多,故此小組成員與西貢和大埔兩個堂區合作,尋回了一些本已失傳的故事:「團隊訪問過大浪聖母無原罪小堂一位90歲長者,可惜他去年已離世。這鞭策我們要盡力去保存歷史。」最近他們推出西貢西灣與海星小堂的小冊子,稍後亦將會出版書籍去整理西貢古道的歷史。

集思會上,古道行成員與政府代表及民間團體成員一起探討合作的可能性。舉例說。義務引領失明人士到大自然遠足的團體「瞳行」,目前正與古道行商討服務失明人士的計劃。瞳行創辦人之一,教友區以駿說,健全人士能透過描述,以及領跑等方式,讓失明人士感受大自然之美,「在這份同行之下, 他們也可以在古道上經驗靈性培育。」(鄧) 

 

圖︰01 古道行計劃內的白沙 澳聖母無玷之心小堂
        02 領行員培育活動,左三為楊偉民。
        03 義工在深涌三王來朝小堂外參與彌撒
        04 古道行8月8日舉行集思會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