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矛盾的人生
在法國的課程完畢了,心裡百感交集,想到十個月以來的辛酸:對語言的適應、在探討修會精神時,那種很想理解,卻因艱深的語文,對會祖時代的社會及教會背景的了解不足等原因而被阻住了、討論時永遠辭不達意、內心的掙扎等等。
除了辛酸以外,其實也有不少開心的回憶:姊妹們的互勉關心、互補不足、真誠的分享、還有團體姊妹的無限愛心支持,對我們這些永遠辭不達意的過客以不同形式的支持及鼓勵等恩典,回想起來時,實在感激不盡。最後我們這一組學成後離開的一刻,整個團體的姊妹也出來歡送,百感交集的心情只能使我以眼淚說話。
離別的一刻總是痛苦的,尤其是當你在一個地方久了,生出感情來,就特別有捨不得的感覺。縱使我們在一個傳教修會中,時時準備因著不同使命的需求而受派遣往不同的團體或地方,最少我們在認知上已很明白,也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可是人的情感總是實在在的。聽過一位智者曾說過,幸好我們是有感情的動物,人捨不得離開,皆因他曾在這地方把自己的一切都完完全全地投入了。努力生活過後,才會有捨不得的感覺,重要的是要拿得起,放得下,想深一層,其實有多少人真的能揮一揮衣袖就離開?
人的生命滿是矛盾,走在耶穌的道路上更是。今天福音耶穌跟祂的門徒討論默西亞,門徒們一直以來對默西亞的觀念都是光榮君王的形象,但耶穌卻向祂們解釋默西亞的光榮是來自貧窮受苦的十字架,這給門徒們一個非理性可以理喻的概念。他們一方面看到及體驗到耶穌有權威的教導,治病及增餅等奇蹟,甚至復活死人。在耶穌身上所展現的能力,的確配合到門徒們「默西亞」的觀念,可是耶穌卻將他們的思想改變過來,向他們解釋光榮並非來自權力,卻來自受苦。光榮與受苦這矛盾的思想,加上人性的軟弱,往往使人不惑,最後,絕大部份人都是傾向較安全的一邊自保,但耶穌卻再三邀請他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祂。在這矛盾的氛圍下,只有出於雙方一份親切且純正的愛的關係,才能跨越這理性的矛盾,使門徒們最終能背上十字架走到最後,為耶穌作證。
愛,本身就是一件奧妙的東西。現代人常常把愛及喜歡混為一談,喜歡與愛大有不同,愛必定包含痛苦犧牲在內,但喜歡卻不一定。你喜歡一個人,不代表你愛他。但若你愛他,必定喜歡他的某種特徵。耶穌為愛而成了犧牲者,並以一個極羞辱的方式被處死,為的是使我們能離開犯罪的自我而回歸到父的愛的懷抱中。面對這矛盾,有多少信徒能夠體會,明白及回應呢?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