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札記】實習反思(上):小歷史的意義

期數
4052
刊登日期
2021.10.15
作者
Gabriel
主曆
主曆 2021 年 10 月 17 日 常年期第廿九主日

三個月前,我偶然在報紙上看見古道行的招聘廣告,首次認識到古道行的工作,引起了修讀歷史系的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我在酒店的隔離房間裡膽粗粗的寫了一封電郵,因而成為了古道行的第一個實習生。

剛開始的時候,我非常迷惘,沒有很清晰的目標,也沒有明確的方向,只有一種熱情與責任感。我希望為香港人的歷史作出一定的貢獻,但貢獻甚麼則毫無頭緒,對西貢及香港天主教更是一無所知。於是,我嘗試從我熟悉的學術方式整理古道行的歷史文獻,務求能探索村落與天主教之間的歷史關係及淵源。

我估計當年初來到西貢的傳教士與我的心境有相當的共鳴。他們面對的挑戰甚多,對當地的環境不認識,更遑論與歐洲天淵之別的天氣及歹毒的惡疾,又由於西貢以客家村落居多,他們只會說客家話,就連語言也要重新研究。在如此不利的環境下,他們作為天主教在香港的先鋒,克服一個一個的困難,乃至天主教的道理得以彰顯,是何等可觀的壯舉。

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單加深了我對西貢村落及天主教在香港的發展歷史的認識,更加令我對所謂「大時代」與「小歷史」之間的互動產生了反思。所謂「小歷史」是指自上世紀以來在各大學院中流行的所謂「微型歷史」,將歷史研究的重點從以民族和國家等等作為單位的「大歷史」遷移至以團體,甚至個人為單位的「小歷史」,使「小歷史」自此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古道行的研究對象是屬於「小歷史」,而小歷史往往能夠提供最實在的證據,貼切地反映「大時代」的變遷對於一般人的直接及間接的影響。

傳教士來到香港與宗教改革前後的歷史有著一定的關係。16世紀的歐洲被對信仰的追求和渴望的氛圍濃罩著。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及新大陸的發現,這一股濃烈的氛圍得到了釋放的渠道,無數的天主教徒找到了他們畢生的使命。譬如最早開拓中國的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神父正正是這個時代的產品。某程度上,天主教在西貢的活動是這一股熱忱的延續,香港首任宗座代牧高雷門主教與他的後繼人,以及西貢的小教堂正是「大時代」的縮影。

傳教士的到來並不是偶然的。在我的研究之中有一本書,名為《一百年的故事:米蘭外方傳教會在香港的歷史》,裡面提到高主教周遊列國,到處拜訪各國不同的天主教團體,務求能調派傳教士到人手短缺的香港,但屢次被拒。因此,在香港服務的神父往往是毛遂自薦來到香港的。他們滿腔熱情,繼承著1500年代的傳教士精神,願意攀山涉水來到不為人知的西貢(當時可謂真正的 middle of nowhere)務求將天主教發揚光大,絕對不是偶然的發生,而是歷史邏輯的推進得出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小結果。(待續) 

  • 「古道行」復修和管理西貢的天主教小堂, 發揮它們在靈修和文化方面的潛能。

 

圖︰昔日的西貢海星堂旁設有海星學校,學生在校外留影。(年份不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