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札記】變

期數
4056
刊登日期
2021.11.12
作者
林雪碧
主曆
主曆 2021 年 11 月 14 日 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2017年,我整理教會在西貢的傳教歷史資料時,發覺不論圖書或雜誌文章,著者都是田英傑神父;即使其他學者引述的,也都源自田神父。彷彿看過田神父的著作便可以完成整個研究;但是,沒有其他資料,如何能更深入地探索西貢的傳教活動?又如何能夠更仔細地還原當地村民的生活圖像呢?然而,阮志偉博士帶領古道行歷史小組搜集資料,幾年間,完成多項研究,成果已經陸續出版;亦舉辦過多場講座,主題不限於古道行管理的小堂,還擴及鄉郊文化、中西交流等等,為西貢傳教史,以至新界文化傳承的研究奠下堅實的基礎。

從事古道行的研究,必須親身走進村莊,實地勘察小堂與村落的環境;從前躲在檔案室和圖書館裡,象牙塔式的研究已經無法滿足所需。而每次踏上走向小堂的路,我不期然會想到昔日傳教士也曾走過這些路。要知道各小堂位處偏遠鄉村,即使今天交通發達,汽車也不能直達小堂,下車後每每要步行一個多小時,越過高山低谷才能抵埗。當我走得腿酸氣喘的時候,我不禁要問:當年的傳教士為甚麼要走到這裡來?他們不是走一遍兩遍,而是經年累月地穿梭各個村落,為甚麼?交通如此不便,運輸如此困難,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建起一座又一座的小堂?村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幾年前颱風山竹過後,一棵直徑四呎有餘的大樹摧折,橫亙在赤徑聖家小堂門前,阻礙出入。這又令我想到村民也許同樣經歷過大樹擋路,生活上必定經常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

走入村莊,與村民聊天是件樂事。西灣村黎恩先生憶述童年時,范賚亮神父帶來麪粉教導村民做麪包;離開西灣村需要經過一段上斜路段,這對於身型肥胖的范神父來說是個大考驗,於是,村童前拉後推的協助范神父一步一步爬上斜路。同是西灣村的趙玉英婆婆想起以前臨盆在即,來不及到醫院去,只能在家裡、沒有醫療人員照顧下,生下孩子。大浪村薛生先生解釋聖母無原罪小堂側門的用處:原來以前不但在聖堂內男女要分坐,連進堂也要分開,側門就是專供男士使用的,教友稱之為「男人門」。村民講述的事通常都很零碎,或者與傳教史無關,從來沒有刊物記載過,好像沒有太大價值。但是,他們不說,後人也許永遠無法得知;而這些瑣事,正正是他們真真實實的生活,是構成他們村落文化的一部份。昔日傳教士想必也與他們一起面對過這些困難的日子,共同渡過有趣的時刻。

今天,我到小堂,不再只是為了搜集研究材料,我會幫忙修剪雜草、清潔地方。我與小堂的關係似乎已經改變了—— 

我走入小堂,小堂也走入了我的生命。

 

  • 「古道行」復修和管理西貢的天主教小堂, 發揮它們在靈修和文化方面的潛能。

圖︰西灣村村童前拉後推幫助范賚亮神父爬上陡峭的山坡。 (圖:韓爾晴)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