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札記】困境中履行福傳使命的忠僕

期數
4061
刊登日期
2021.12.17
作者
莫沛欣
主曆
主曆 2021 年 12 月 19 日 將臨期第四主日

三年前我參加了香港天主教教區古道行的歷史研究小組義工行列,幫助搜集和整理於19至20世紀初,從外地來港的傳教士在西貢區福傳和建設的資料,作為保育及活化這些位於西貢區小堂的起點。

我負責於政府歷史檔案處翻查資料,從數十個檔案中找到相關資料與過往的歷史資料相符。大多來自米蘭外方傳教會及後期的宗座外方傳教會的神父,均在西貢建設聖堂、學校、神父宿舍、農地、漁民屋村及墓地。他們到香港的時期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正當民生處於政治不穩定及生活艱難的日子。經過鴉片戰爭失敗、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後兩次世界大戰、日本佔領香港,繼而三位神父被殺而殉道。可想像這些來自歐洲的傳教士所面對的挑戰,不僅在此動蕩時期進行福傳,同時要投入本地化去適應及學習中國人的社會、風俗、文化、語言等。

研究幾十個案子令我不時傷感,領略到傳教士們在當時處於諄厚樸實的窮鄉僻壤,為了教會及西貢的村民付出莫大的精神。其中一個案子發生於1905年,羅奕安神父(Fr. A. Ferrario)向政府請求減免學校、聖堂等共十一個地點的年度地稅。每所學校需付貳圓,教堂壹圓。從當時政府內部的文書往來中看到討論及嘲諷,說已相當優惠天主教會,最後決定不給予減免。此事件看到傳教士不畏强權,處處為教會及村民著想,顯示了他們的堅毅和勇氣。

不過都有溫情事件,1922年傳教士計劃在大埔滘(當時教區劃屬西貢區)買地建學校及聖堂。有另一位村民本已入紙申請投標,卻願意放棄把機會讓給天主教會。而當時的主教師多敏(Bishop D. Pozzoni)以謙虛的態度去信輔政司,請求別把該地公開招標,而直接賣給天主教會,其後獲得批准。牧者在聖神的帶領下,其剛毅及謙遜的精神打動各方的支持。

似乎最令傳教士頭痛的該是村民之間的糾紛。1962年在小塘的立德學校由桑得嵐神父(Fr. N. Santinon)當校監,幾位村民擔任管理之類, 當時只有一位教師。但因上述幾位村民對該教師不滿,繼而發生衝突以至傷人,而新任的教師又受到威嚇,桑神父一方面要兼顧校監職務,另一方面要調停紛爭。

反思這項天主安排給我的任務,讓我獲益良多。不僅在歷史檔案中學習到傳教士如同利瑪竇般以智、義、勇、節的德行於福傳及牧養的行動中,更彰顯了對天主的信望愛作見證。他們履行了耶穌所吩咐:「凡你們對我這些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二十五40)教區古道行的保育及活化計劃,就是要承傳傳教士的精神。

  • 「古道行」復修和管理西貢的天主教小堂, 發揮它們在靈修和文化方面的潛能。

圖︰01 1916年白沙澳村新聖堂建成
       02 立德學校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廣告